|
杨晓阳:打造国家一流画院 |
|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04-03 17:52:02 来源:网络 |
9月27日,甘肃画院迎来建院20周年华诞。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带领的全国各地部分画院领导和画家到兰州参加庆典活动。其间参观了由甘肃画院举办的“全国画院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甘肃画院20周年回顾展”及有关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国画院院长杨晓阳就国家画院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甘肃及各地画院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杨晓阳生于1958年,1979年考入西安美院国画系,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他的国画作品造型严谨,构图宏大,色彩瑰丽,笔墨功夫扎实深厚,用写实手法表现浪漫题材,注重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体现出深厚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美学感受。他创作的国画《沸腾的黄土地》获西德纽纶堡“第四届国际素描杰作三年展优胜奖”;《黄巢进长安》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并长期陈列在古代战争馆;巨幅壁画《丝绸之路》陈列在北京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周画;国画《终南竞秀》陈列中南海。
从美院到画院,相当于从教育口跨步文化口,杨晓阳称自己是个“新兵”。他说,美院注重教学,画院注重创作和研究,发展的方向和宗旨有所不同。但自2009年4月中旬履新以来,杨晓阳对国家画院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思路、策略和规划,而且一步步得到实施,并受到文化部的肯定。在他的眼里,国家画院对国内代表中国美术的一流水平,对国外则展示中国的美术形象。“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国家一流的‘画院航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杨晓阳首先谈到国家画院的历史。他介绍说,国家画院最早其实是在周恩来关怀下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北京画院和上海画院,基本吸纳了当时北方和南方最高水准的画家,代表了全国美术的最高水平。后来在“文革”时期中断了,直到1981年成立“中国画研究院”,再到2006年更名为现在的“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国家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凝聚了老一辈艺术家李可染、李苦禅、黄胄等历任院长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全院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决心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步,使国家画院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杨晓阳提出国家画院发展必须明确职能,健全机构,确定任务,认准方向,才能大踏步迈上新的台阶。他大胆提出国家画院应具备“创作、研究、教学、收藏、普及”五大职能,重点是创作和研究。并于今年8月底成立了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书法篆刻院、美术史论研究院和公共艺术院等七个二级专业院,在机构设置上更趋于专业化和合理化。
杨晓阳对国家画院提出“五大任务”,即:聘大家,建画室,办大展,搞论坛,留精品。聘大家就是采用专聘结合的方式,首次打破国内外界限、年龄界限和专业界限,吸纳全国各地最优秀的画家到国家画院的旗帜下。而且在业务上实行院士、院委、研究员和外聘画家晋升制度,首批聘任11位院士和50多位院委;建画室一是建创作基地,二是建市场基地。目前国家画院已与天津市政府达成合作,正在蓟县盘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立首个占地115亩的国家画院的画室基地,预计2011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方便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集中写生、研讨和教学。并借助社会力量和企业支持,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建设2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美术展览交易中心;办大展就是充分调动海内外一流美术作家参加的最高层次的展览,提高展览的质量和水平;搞论坛即国家画院定期举办“学术日”,邀请画院部分专家进行讲座、讨论,并将在山东、上海等地建4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留精品则规定国家画院的画家每年要为国家留存3幅作品,这是一项任务,更是画家对国家的贡献和责任。
“吴冠中先生生前曾说过,中国美协、画院等如果办不好,就好比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不如取消。这是对我们的鞭策,更是一种期待。”杨晓阳说,他非常赞同吴老的观点。他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文化事业特别是中国美术在世界舞台上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个时候,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和各地画院,理应承担起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画院不能一味地依靠政府,也不能完全搞市场化,要“上靠政府,下靠市场”,在不断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如果中国国家画院办不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也应该解散。”杨晓阳如是说。
对于甘肃画院及全国各地画院未来发展,杨晓阳提出期望。他说,甘肃画院通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甘肃美术事业的领军单位,集结了一批甘肃一流、全国知名的画家、书法家,创作出了一批美术精品力作。全国其他画院也都不同程度积累了自己的发展成果和经验。今后,大家应共同努力,在关心和关注中国国家画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各地画院得到健康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
责任编辑:汲平 |
|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
- 相关内容
-
|
- 艺术趣闻
- 艺术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