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原创新闻 >>
      分享到:

      实力派书画家汪庆誉——部份作品欣赏

        作者:admin2018-01-15 16:37:29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汪庆誉,笔名言心。1972年生,安徽黄山人,先后结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师承启功、刘炳森、刘大为、王中年等当代名家。精正隶行草篆。90年代北上求学偶遇启功先生并拜其门下,得大师造诣点化,潜耕默耘启功书法的学习与研究迄今达二十余载,初得正果,被当今书坛誉为“启功体书法传承第一人”。除工书外,庆誉尤擅巨幅山水、花鸟,为新安画派衍生之黄山画派又一后起俊秀。

        现为中国启功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北京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启功学术研究院书法院副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客座教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书画创作室特约创作员、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顾问、安徽云鹤书画院院长。获“当代爱国拥军书画家”、安徽省“希望工程”贡献奖。

        汪庆誉的书画人生:徽州文化孕育的另一个“启功”

        书画家汪庆誉:做艺术不能陶醉在一亩三分地

        书画家汪庆誉:启功书法传承第一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邹锡兰 ·实习生 张凌波)徽州、黄山、董其昌、启功······这些让人联想到文化、书画的地名人名,也时刻影响着汪庆誉四十余年的艺术人生。

        从正楷、隶书、行草到山水、花鸟、人物,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汪庆誉早已是一代杰出青年书画家,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及法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博物馆广泛收藏。除了在技法上孜孜以求外,他还讲究“炼心”,承担起一个画家的社会责任,曾获安徽省“希望工程贡献奖”。

        从徽州里来,到徽州里去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怀念,黄山市未改名时的“徽州”。明清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徽州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所属地之一,徽州两个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发源于此的徽商更是遍布各地,且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尤其是艺术方面。

        汪庆誉就出生在这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他对外介绍家乡时仍然执意说徽州。

        “徽州景美人美,文化底蕴很深,自古以来名人辈出,特别是艺术家。新安画派、黄山画派都是一条水系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一幅画,可谓无处不成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对家乡情有独钟,喜欢书法绘画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11月15日,汪庆誉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说。

        统领书画界几百年的新安画派是从徽州延伸出来的,明代的董其昌、祝枝山、陈继儒都在徽州留下过墨宝,近代的黄宾虹也是地道的徽州人。董其昌更是在汪庆誉老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其墨迹到处都是。也因此,汪庆誉走到哪都能看到董其昌的作品,他也会在闲暇时用宣纸去临摹。

        历经时代变迁,徽州人尊重文化的精神不改。汪庆誉说,现如今到每一个徽州普通百姓家家要挂幅中堂画对联。自古以来徽州人认为若家里没挂中堂画,不算一个完整的住宅。

        黄山的壮美也深深刻在汪庆誉心中。2013年底他开始创作一幅以黄山为主题的长卷,系统全面地表现出黄山的气势与壮美,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正式成稿。“因为我生长在黄山脚下,作为一个黄山人,我自己对黄山那种钟爱,有义务画黄山、来宣传黄山。”

        回忆起长卷创作历程,汪庆誉感慨最大难题:“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进去看只是看个大概,把所有的景点衔接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际上,光是前期准备工作他就做了两年时间,在四季比较代表性的时间上山观察,在山上一呆就是好几天,再拍下摄影照片加以整理。也多亏学生时代他经常跟着导师们上山写生,积累下黄山的许多素材。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汪庆誉说,真正的黄山不可能像画上展现出来的一样四季分明,画画可以采用一种夸张、加工的形式,春天采用花红石绿为依托,夏天是以绿树浓阴为基础,秋天以红黄浓艳为点缀,冬天则铺陈开皑皑白雪。为了观察黄山冬雪,他多次顶风冒雪、不畏艰辛登上黄山,仔细观察冰枝雾松的形成,几经观察领悟,一片银装素裹的情景和黄山松的傲雪精神才在他笔下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如同画黄山暗含着家乡情,汪庆誉不同山水画中也都蕴含着他的感情。如他画的壶口瀑布,他想要展现給世人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民族魂。“你们想象一下《黄河大合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种激情澎湃的感觉。”

        作画时,汪庆誉常常很兴奋,喜欢一气呵成,就是想办法要把它画好,画好了才过瘾。一旦灵感来了,这位书画家还时常忘记吃晚饭,甚至不眠不休地作画。“那一下灵感来了,急需把它创作完成,不把它搞好,你睡不着觉。” 假如说那天觉得感觉不好,他干脆就不画了,改去写写字调整心境。

        启功书法传承第一人:完成启功未完成之事

        在艺术上,汪庆誉并非完整的科班出身。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名篾匠,文化水平不高但钟爱书法。从小汪庆誉就注意到,每当一个竹艺品打好,父亲都要在上面帮买主写上名字和日期,耳濡目染之下,汪庆誉从七八岁开始就给村子里的人家写春联。很快,他在书法上的天赋展现出来,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

        但苦于家境贫寒,没有系统学习书法的条件,汪庆誉只能靠自己艰难摸索,走了很多弯路,直到遇到恩师启功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善。

        启功是雍正皇帝第九代孙,当代著名书画家、学者。他被视为书法界泰斗,书法自成一体,对碑帖研究精深,同时也是古书画鉴定家。

        汪庆誉很早就十分喜欢启功的书法,在北京研修的时候,经过启功的一个亲戚认识了启功。“在认识启功老师之前,我走了很多弯路。经过老师的指点,弯路就走的少了,逐渐从正统学习。”

        启功给的建议中有两点对汪庆誉影响深远,一是写字并非高深莫测的学问,不需要被所谓的“标准”姿势等等所束缚,大道至简;二是一定要专一,不要学态度,先把精力放在楷行草上面。

        自从得到大师指点后,汪庆誉重新专注临摹名帖,包括王羲之、王献之、董其昌、文征明等古代名师作品,后来他就专攻启功体,很快在书法方面有了起色。通过长期专研,汪庆誉形成了既有浓郁启体风格又独具个性的行草,有评论认为他的书法作品“较启书相媲,惟妙惟肖,貌似神合”,业界将汪庆誉称呼为“启功书法传承第一人”。实际上,他更可以说是徽州独特文化里走出来的另一个“启功”。

        在汪庆誉看来,启功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更可贵的是德才兼备,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坊间一直流传,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到中国访问期间,他非常钦慕启功先生书法艺术,就派韩国大使邀请启老去他下榻的酒店会见他,启功认为按中国传统礼仪,一个八十老翁去看一中年人,何况我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他是一国总统,觉的不妥。就推辞生病住院不便见总统,金大中得知启老住院了,便要亲自去医院看他,启功得知玩笑开大了,赶紧写了幅表示歉意七言诗作品赠予总统,一时传为佳话。

        启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教育和研究当中,他无儿无女,把几乎全部的遗物都留给了他的单位——北师大,并以笔名励耘为名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把所有的稿费、润笔费都捐在里面,用以资助贫困大学生。2015年10月,时隔启功离世十年后,电影《启功》上映,讲述了启功先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汪庆誉感慨,启功去世之后,再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在德行方面相比的,启功应该算大师中最后一个能做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所以当代书画家不仅仅要学他的书画艺术,更重要的是推广他那种专心做学问的精神。

        为此,汪庆誉正积极参与筹建中国启功书画艺术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为启功体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了组织之后,原本松散的局面大为改观。

        除了推广启功的书法艺术和精神,这一协会也致力于走出启功体原有的限制,在启功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提升一个层次,这也是协会的核心理念。汪庆誉希望借此机会将启功书法作为一种字体延续下去,让后世也能欣赏到启功的作品。另外,协会也负责为大众鉴定启功作品的真伪,汪庆誉认为,这是他作为启功传人的责任。

        启功体也遭到过批评,很多人觉得它太秀气,没有大刀阔斧的风骨。对此,汪庆誉看得很淡:“再好的书法,十个人看了不会十个人都说你好,那么只要有六七个人说你好就可以承认是个好东西。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法也正常,但是我们作为启功的粉丝有义务推广他的书法和他的精神,我们想去完成一些启功没有完成的事情。”

        书画家不能陶醉在“一亩三分地”

        “感觉自己越写越差,越画越差,越学越差。”谈及从事艺术以来最大的困惑,汪庆誉连用了三个“越”来形容。

        汪庆誉感慨,作为画家、书法家,欣赏水平永远是走在实际水平前面的,否则难以有所进境。为了突破瓶颈,艺术家平时需要不断汲取营养,拿画山水来说,得多到祖国的名山大川走走看看。在技法层面,要不断开拓视野,多去文化艺术中心和大型展览学习,甚至远赴国外学习其他艺术流派的先进技法,从而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如果陶醉在自己那一亩三分田中,则难以有所突破,以书法为例,字可以越写越熟练,但是艺术的生命力不会再成长了。

        汪庆誉还谈到,不能用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完成一个作品,艺术是骗不了人的,用多少心下去,用多少精力下去,才能出多少作品。作为一个艺术家,责任就是要不断学习,哪怕艺无止境,但是在有生之年,他要求自己要达到一个最高的阶段,做出自己满意的成果来。

        近年,习近平主席主席提出了文化艺术节的理念,强调艺术家一定要有工匠精神,汪庆誉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定要沉下心来创造一些让人民满意的作品,不能以金钱为目的。现在许多画家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知名度,去炒作自己,这种乱象是要不得的。艺术来自人民群众,要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中去寻找创作素材,了解当前社会的需求,实实在在地创造出好作品。

        令人关注的是,除了一些书画社会职衔,汪庆誉还是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艺术顾问,获“当代爱国拥军书画家”。他近几年都致力于送文化进军营的活动。汪庆誉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如今部队官兵的物质能得到满足,但是文化上面还是有所缺陷,每次走进军营的时候,几乎每个战士都拿着一张宣纸,甚至自己去买宣纸来,用那种期盼的眼光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作品。这说明现在的士兵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汪庆誉呼吁,艺术家不但要深入基层百姓,更要走进军营,给基层官兵多创作些名言警句、励志名篇,以此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坚强斗志。

        谈及未来的目标,汪庆誉并没有侃侃而谈,他仍然认为,用心去做,用心去学,不断冲电,学然后知不足。他计划再一次深入研修学习,和同行交流切磋,向大师深层次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