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莫莫高山 郁郁深谷——怀念邵大箴先生

        作者:余丁2024-08-19 08:33: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莫莫高山 郁郁深谷——怀念邵大箴先生

         《邵大箴美术批评文集》 邵大箴著 宛少军编   2024年7月出版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邵大箴先生是中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是新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先驱者、美术评论体系的构建者。他在近70年的艺术与学术生涯中,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以独树一帜的艺术眼光、深厚的学术造诣、谦谦君子的文心、勇于担当的精神,深受中国美术界的尊重与爱戴。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使他一生敬畏艺术、深究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造、严肃对待学术研究。从美术史学科的开拓,到现代美术的传播,从美术评论体系的构建,到个人的绘画创作,邵大箴先生以德为先、以理服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邵大箴,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少年时期上过农校、读过师范,1954年被选入派遣留苏的俄语预科班,1955年前往苏联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艺术学系学习。在留学期间,邵大箴主攻古希腊、罗马美术史,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丰富的收藏给了他最直观的艺术认识。在学习期间,他去乌克兰看古希腊、罗马艺术遗存,亲身参与考古发掘,了解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传播和影响,这样严格的、系统的美术史训练,奠定了他后来成为美术史大家的基础。亲临艺术史现场、亲眼目睹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使他后来始终把美术史研究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在上学期间就关注艺术创作实践,并于1958年至1964年间相继在《美术》《新观察》《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评述外国美术的文章,如《驴子、黑猩猩及其他》《米龙和他的创作》等。显然,年轻时的邵大箴已经把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当代美术评论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两个方向,并一生坚持。

        1960年回国以后,邵大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并在1961年参加了原文化部组织的《欧洲美术史》教材的编写工作(王琦主编),负责“古代希腊罗马史”和“中世纪美术史”的撰写,这本书直到1985年才得以出版,是中国第一本有关欧洲美术史的教材。

        此后,邵大箴的学术生涯贯穿了对西方美术史,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美术史和西方现代美术史的深度研究,他撰写了《古代希腊罗马美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简介》《西方现代美术思潮》《西方雕塑十讲》等著作,翻译出版了温克尔曼的经典学术著作《论古代艺术》,为中国学界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西方美术史知识。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研究重点逐渐从西方古代美术转向现代美术,并通过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和出版物,推动了西方现代美术在中国的传播。

        邵大箴曾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的教学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央美术学院的世界美术史教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与此同时,他还把重点放在了全球艺术史上,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建构了日本和东亚艺术史、印度和中亚艺术史、拉丁美洲美术史、非洲美术史的研究框架,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有教授、有专题课程,这使得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初步具备了全球美术史研究体系的雏形,应该说,这是邵大箴和他那一代学者满怀理想,为建构中国的美术史学科体系所付出的努力。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格局影响着中国美术的进程,艺术市场加剧了美术的多元化,艺术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邵大箴以其清醒的认识,保持着学术定力,坚持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美术史学科体系。他深感在已有的美术史学科建设当中,俄罗斯美术史的研究后继无人,于是想尽办法培养新一代学者,送到俄罗斯深造。他力主中国美术史研究要纳入世界美术史研究体系,于是坚持与国际美术史界交往,亲身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世界艺术史协会的研讨会,并于2008年在墨尔本的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美术史学科成熟和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也是邵大箴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美术史事业结下的丰硕成果。

        邵大箴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美术的传播者。20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西方现代美术史,1978年参与了《世界美术》杂志的创办,并担任编辑部负责人;197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出版由刘萍君翻译的赫伯特·里德的《现代绘画简史》,邵大箴为该书中译本撰写序言;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西方现代美术的文章,并出版了《西方现代美术浅议》,是当时的畅销书。不久又出版了《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传统与现代派》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西方现代美术研究和传播方面的空白,也为学界和公众提供了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窗口。邵大箴特别重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引介与阐释。他深知,中国缺少的是对几十年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解,他认为,虽然西方现代派艺术有其复杂性和争议性,但我们不能对此一无所知。

        邵大箴致力于建构中国现代美术健康的评论体系,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讨论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强调美术史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主张在研究西方美术史时,不仅要关注西方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更要结合中国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广泛吸收与借鉴,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他坚决反对全盘否定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主张以我为主地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盲目追随或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解构中国传统艺术。他深刻地分析了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及其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画在吸收西方艺术时,应主要采取纵向吸收,辅以横向移植。他主张中国画家应当在革新与改良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以西补中的道路,同时也要通过发掘传统和民间艺术中的新元素,拓展传统语言的边界。

        邵大箴的艺术批评既注重理论深度,也关注艺术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他认为,评论家要持有“同情的批评”态度,即在理解和尊重艺术家的基础上,进行公正的评价。这种批评态度不仅有助于推动艺术发展,也有助于艺术家与评论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在邵先生看来,批评与创作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批评才能真正促进艺术的进步。他一生评论文章无数,出版过《雾里看花——中国当代美术问题》《新艺术的后援:生于七十年代的青年艺术家》《艺术格调:邵大箴论艺术》《美术,穿越东西:邵大箴自选集》以及生前最后一部书《邵大箴美术批评文集》。

        邵大箴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他的教学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他主张美术史的研究应当结合时代背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在教学中时常引导学生思考中西艺术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探索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道路。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总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术机会和平台,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他从不轻视有短处的学生,而是把短处看作是学生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总是跟学生说“条条道路通罗马”,鼓励每个人以自己的个性和努力走向艺术和学术的目的地。

        邵大箴先生是一个对艺术充满热情、深入探索艺术规律的实践家,他在史论研究和教学之余,坚持画画40余年,对中国画和书法亲身实践。他深谙中国画学之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真诚地对待自然、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他而言,绘画和艺术创作乃是修身的一部分,因此也就成为日常功课,每天坚持,30多年来从不间断。画如其人,风格即人,从邵大箴的画中可见陈师曾所讲“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先生的画就是一个文人知识分子的画。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绘画实践中,邵大箴先生一直践行自己所走的路,作为他的学子,我们深刻记得先生说过:“每个人不管贡献的大小,积累起来就是影响社会变革的力量。美术史研究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界不可或缺的一项事业,它有永久的生命力。”

        莫莫高山,郁郁深谷,邵大箴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