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环境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
现代教育体系中,美育与德育的交融已逐渐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新路径。特别是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如何将美育与德育有效融合,已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其中,摄影以直接且震撼的视觉表现力,为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搭建了桥梁。摄影不只要捕捉外部世界的景象,更触及人类内心的善恶,对现实的记录与反思尤显深邃。本文探索了高校摄影课程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路径,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高校摄影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意义
提升学生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在高校摄影课程中将美育与德育相融合,有助于丰富学生作品的文化内涵及教育意义,使摄影超越了技术和审美的表层展示,转变为能够传递深刻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平台。
在这样的教育框架下,学生能通过摄影作品探索和表达复杂的人文关系及道德议题,使每幅作品都具有更深远的教育意义。摄影课程追求的美不再仅限于形式和技术的完美,而是扩展到作品所能传递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点。例如,通过捕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场景,学生不仅记录了生动的画面,更学到了如何展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与多样性[1],将个人视角与全球视野相结合,通过镜头讲述那些超越视觉的深层故事。
同时,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也激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道德审视。在摄影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尊重和负责任的方式展现他人的故事,使学生逐渐理解每一次快门都是对被摄者的尊重及对其社会影响的深思。将美育与德育融入摄影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创作出既美丽又深刻的作品,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完善
在高校摄影课程中将美育与德育结合,显著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与人格成熟,引导其在追求摄影形式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每幅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与个人道德观,使学生在艺术实践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塑造与个性成长。
在此模式下,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作品探究及反映道德和伦理问题,将审美追求与对复杂道德议题的理解自然融合。例如在探讨环保或社会公正主题时,学生不仅要表达美学观点,也要进行深入的道德思考与社会评论,提升作品的维度,形成自己的立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复杂性,提升自己的同理心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摄影项目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使摄影在艺术表达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个人和社会价值观[2],在追求审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自己、社会和道德的理解和认知,推动了人格的完善和自我实现,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和公民。
高校摄影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开发教学资源
在推动高校摄影课程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时,教师须精心策划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要涉及技术层面的摄影技巧,整合美学原则和道德议题,使学生在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和表达主题背后的伦理文化。首先,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从收集经典作品开始,尤其是那些能引发社会讨论的作品。例如,教师可选择一些著名的战争摄影作品,展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道德问题。环保题材摄影则可用来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宣传环保意识。其次,教师应适当引入哲学、伦理和美学理论文献,为学生提供理论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如何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复杂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批判。教师可组织研讨会和讨论小组,让学生深入分析这些理论,探讨它们如何与摄影实践相结合,以及如何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体现这些理念[3]。再次,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摄影展览。参观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讨论每个作品所传达的道德和社会信息。最后,影集的使用也是摄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教师应精选影集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到多样的摄影风格和主题,分析不同作品的道德观念和美学元素,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设置项目作业
教师应设置涵盖道德和社会议题的摄影项目,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探讨这些议题。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变迁主题的摄影项目。在此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经历社会、经济或文化变化的社区,通过镜头记录这些变化,要求学生掌握如何技术性地捕捉图像,反思这些变化对社区的影响及摄影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立场。
为了加深学生对摄影主题的理解,教师可合理利用纪录片、专题讲座和历史档案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安排学生观看关于城市化进程的纪录片,讨论居民迁移的权益等问题,帮助学生在实地拍摄时深入思考和表达摄影主题所涉及的道德和文化问题。
摄影课程中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不仅包含理论讲授,更包含实践和道德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提升其艺术表达和技术水平[4]。
构建多元反馈机制
高校应组织跨学科的评审团,建立美学与道德评价机制,成员不限于摄影教师,还可包括社会科学家、哲学家等不同行业的专家,确保从多维度评价学生作品。
在操作层面,院校可定期举行作品评审会,每位学生需展示其摄影作品并详述创作意图、技术执行以及作品所涉及的社会议题。评审团成员从美学、技术、道德维度等方面对每件作品进行反馈,如作品的道德表达是否得当,是否能引起观众深思。
为增强评价机制的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接收反馈后撰写报告,尤其是关于作品道德表达和决策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作品中更好地融合美学与道德考量。
此外,院校还可引入公众参与活动,如通过公开展览让公众评价学生作品,以提升反馈的多样性,使学生能直接面对社会对其作品的反应,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极为有益。为系统整合各方反馈,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如在线调查和反馈平台,收集和分析评审团与公众的反馈,使评价过程更透明、公正[5],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增强学生对评价过程的信任,使他们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反思和改进中。
最后,为保证教学质量和策略的现代性,教师需定期审查和优化反馈机制,评估反馈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的实际影响进行调整。这种持续的评估和改进确保了教学质量,也保证教学策略能适应教育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变化。
高校摄影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路径
为了在摄影“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美育与德育的教学实践,高校应立足地域优秀文化和本校办学实际,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全方位落实“立美育德”。
深挖本地资源
院校应整合课程资源,确立方向,合理规划团队人员,深挖地方文化,立足挖掘本土资源,促进校地协同发展。例如与当地革命历史文化场馆合作开展历史文化育人与责任教育,或者与传统村落深入共建、共享、共赢,开展传统文化的浸润与传承活动。此外,高校还可开展实习、公益活动等创新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
完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能够提升美育与德育的育人实效。院校提供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学生“立美育德”课堂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推动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应用新媒体与互联网资源对这些理念进行拓展、传播,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认同。
统筹顶层设计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考量。立德树人能够保障教学实践的高质量推行;有高度的教材具有指导性,能够让德育和美育协同融合发展;分层育人模式则能让美育与德育有序进行。
结语
在高校摄影课程中探索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带来了摄影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挖掘了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广阔潜能。摄影作为视觉艺术,不仅能捕捉外在世界,还能深入反映摄影师的内心世界和道德理念。将美育与德育整合到摄影教学的各个层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与伦理观。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探索和深化美育与德育的结合,将其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亚珂.高校摄影类课程教学的美育与德育融合探究——以“摄影的社会功能”为例[J].旅游与摄影, 2021(15):119-121.
[2]李丽.论高校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的结合[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4.
[3]张冉冉.论高校德育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4.
[4]陈茂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艺术课堂美育与德育融合研究:以“广告摄影”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2):37-38.
[5]李辉.摄影课程中的思政探索与教学设计[J].智库时代,2019(48):189-190.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摄影课程思政结构体系建构研究”(编号: 22SYJY0405)阶段成果,河南工业大学特色交叉课程《广告摄影》教学改革阶段成果,新闻与传播学院基于“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专业理实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成果,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基于课程思政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立体课堂构建研究”(项目号:2023YB0083),河南工业大学2023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编号:JXYJ2023041)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