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版画,在丝绸之路上——记“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

        作者:卢治平2024-04-16 07:49:06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鹿苑(1952年) 赵无极 景晓峰藏

          (2/2)忐与忑No.2(2017年) 陈琦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版画一千多年前诞生于中国,它的传播方向和路径与丝绸之路高度重合。版画在传播途中发展、演变和进化,其影响和成果应该被看作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之一。创始于2010年的上海国际版画展,一以贯之地设定了各不相同的学术关注点。作为这一重要展览品牌的第五届展览,日前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其关注点就在于探讨版画和丝绸之路的关系。版画传播之路就是版画的丝绸之路。版画,也是人类文明互通、互学、互鉴的典型样本之一。


          中华文明之美,世界大同之美

          展览共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作品,展示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62位艺术家创作的170余件精美的版画作品。起首的4位艺术家的6件作品,是整个展览的序曲、概括与象征。

          罗湘科的作品《芰语》,是四块直立的两米多高的木版;除了几道深深的刻痕,画面上密布用刻与印两种手段相互交错产生的圆点,具体的景物图像并不清晰,但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看到的是进入版画创作的第一环节——印版。往下的两件《忐与忑》《又见梨花》,水携墨韵,落印于中国传统宣纸之上。作者陈琦是国内版画界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木版水印的创作、研究、开拓、改革与推广,表现出一位艺术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信。作品《二元》的作者爱莉西雅所在的国度阿根廷,与中国分别位于世界地图的西南和东北,遥远的距离象征着版画传播巨大的空间张力和影响。

          在约瑟夫·谢尔的作品《雌性双黑目天蚕蛾》的画面上,经多倍放大的彩色飞蛾的美丽翅膀与成人展开的双臂同宽,身上和翅膀上每一根最细微的绒须都清晰到令人惊讶的程度。我们选择这件作品有多层用意:首先,作者是一位生物学家,足见版画语言并非艺术家独享;其次,作品采用的当代数码技术手段,与对面陈琦使用的中国最传统的木版技法并置,显见当代版画的宽阔容量;再者,作者选择的标本是特地从中国某地采撷的飞蛾品种,采用现代数码技术打印在中国宣纸上,由此能体会到他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之后展出的代大权、英格丽特、小林敬生等百余件中外艺术家的作品,涵盖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以及数码等全部版种技术,风格题材亦是丰富多样。百余件作品以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版画,既是华夏文明之美,也是世界大同之美。


          版画千年之路

          展览的第二板块——文献,所展示的图片和文献简约梳理了版画发生、传播、发展的大致脉络,介绍了版画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难以估量的作用,以及由记录传播的工具性逐渐转向审美的历史过程。

          文献的第一部分为版画的起源。起首是一幅西班牙卡斯蒂列洞穴内绵延近五米的壁画的局部图片,是一万多年前的原始人类以手掌沾红色矿粉与兽血的混合液反复在崖壁上拍打留下的痕迹。据天文学家考证,这是原始人类描绘他们所看到的银河,可以被看作是最原初的版画制作雏形。后续图片列出的青铜器、玉器、泥封、瓦当等器具上凸起的纹样,都是版画的前期孕育。直到华夏先人发明了雕版和造纸技术,完整意义上的印刷术和版画方才落地诞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可以细分为文字方面和图像方面,图像方面即是版画。文字和版画图像共同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推手。

          展览文献显示,早期版画的主要功能不在于审美,而在于记录和传播。经卷、书籍、纸币、地图、纸牌等都是版画实用功能的体现。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典籍,如《天工开物》《农耕全书》《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都是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和传播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以及思想成果的实例。版画在演进过程中,从用于记录传播的工具属性,逐渐向审美功能转化。从展览文献中列举的《环翠堂园景图》《西厢记》插图以及《芥子园画谱》《十竹斋书画谱》等,其审美追求和艺术高度可见一斑。

          文献的第二部分为版画的壮游。一张大尺幅的地图,详细标注了版画由中国起步、走向世界各地的路径。紧随其后丰富的图文具体展示了版画如何沿着漫漫丝绸长路游历各方。在西行途中,它汲取各地各国智慧,在匠人、商人及艺术家等社会多方参与下,对材料、设备和技术进行改革。历经千年,至今衍生出包括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乃至照相数码版在内的庞大版画家族。版画也成为丢勒、伦勃朗、蒙克、珂勒惠支、毕加索等无数艺术巨匠钟爱的创作手段。在另一方向上,中国版画东渡东瀛,影响之下,日本涌现出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杰出的浮世绘画家。后因偶然的机缘,零星的浮世绘图片传至欧洲,对梵高等印象派画家产生很大影响。

          文献第三部分为版画的回归。到十七、十八世纪,衍生后的铜版、石版技术开始小规模回流国内。时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创办版画讲习所,并将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人的作品以及创作版画的理念介绍到国内。在此之前中国的复制版画是由工匠刻印,只是复制画家画稿的工艺手段。而创作版画则由艺术家画刻印一手完成,自己的理念可以直接贯彻于创作的全部过程。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版画创作的发展方向,并参与了中国反帝、反封建、反饥饿、反内战的革命进程。文献部分还穿插展示了古元、黄永玉等著名艺术家精彩的版画原作。

          文献部分的末尾,展出了包括丢勒、伦勃朗、毕加索、珂勒惠支、巴尔蒂斯、夏加尔、米罗、达利等,以及赵无极、斋藤青、黑崎嶂的珍贵版画原作。

          版画,在今日中国

          展览的第三板块是海报,主题是版画在今日中国。策展团队从全国各地朋友提供的近四百幅版画展览海报中选择了一百多幅,上下左右,满贴展室四壁,蔚为大观,令人目不暇接,海报涵盖各省市、各院校、个展、联展、全国性乃至国际交流展,反映了诞生于中国的古老的版画在其故土重获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并依然在踊跃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

          本届展览配合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后“再出发”这一时机,彰显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加深乃至重塑社会公众对于版画的认知。

          版画,是一门包容且善于吸纳新鲜事物的、古老又年轻的艺术。

          版画,以版当笔作画,今天正以多姿多彩的面貌,颠覆着不少社会公众对它的固有认知。

          版画,其复数性,长于传播,并乐于与更多人共享文明成果,对“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唯一性”的独享性说法,是有力的反驳。

          版画,在审美功能之外,今天依然还以多种多样的形态,不知不觉地成为广大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版画,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艺术主持,“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首席策展兼学术主持)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