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文质清华

        作者:贾广健2023-12-18 10:57:34 来源:美术报

          (1/2)郭怡孮 怡园五月花似锦 116×96cm 纸本设色 2019年

          (2/2)陈永锵 金碧辉煌 136×68cm 纸本设色 2011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和“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如《论语》中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体现了优秀人格养成所必备的因素,即以“礼”为内涵的“文”和以“仁”为核心的“质”。此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文”“质”二者的和谐相济,平衡兼备。

        以“文质清华”命名,意在突出两个目的。第一,中国花鸟画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强调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主体生命情怀与自然万物的交融。而“文质清华”所强调的文化修养、品德高尚等特质,与中国花鸟画追求的审美境界和价值认同相互支撑。第二,花鸟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的诗性感染力和审美情趣是文人雅士的心境写照。而“文质清华”不仅强调砥砺人品与修养心性对于成长的意义,更与花鸟画所追求的“尚真”“尚善”“尚美”产生关联。因此,“文质清华”在这里是艺术语言的“人格化”体现,并包含了一种思考维度和价值认同。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从教育范式到实践路径都有待进一步探赜,这是当代人与后代人需要不断追寻的艺术使命。作为思想表达和情感净化的重要媒介——花鸟画,尤其值得我们从艺术发展观的角度,用辩证思维和生态伦理思想去进行融合研究。

        首先,花、鸟二字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事物,而据考证,“花”“鸟”组合使用的风潮始于唐诗。由此开始,“花鸟”这一艺术形式便超越了单体汉字的实际意义,而涵盖了更大空间的内涵和思想境界。按照“情景契合”与“诗歌形象”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构成理论分析,以“花鸟”为视觉符号的景物与环境代表了一种“意象”,所谓“意象”即指画家的“心中之象”,这决定了作品中的表现内容并非单一的客观造型,而是一种“发之于物,会之于心”的情感表达。与此同时,中国花鸟画与诗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二者都是表达自然之美的媒介,而诗歌中的景也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意象”,“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在此基础上,花鸟画家从创作中通过调动想象,将自然中的“物”与“我”看作一体,认为美由内心感发,使客观物象与个人生命意象进行结合,借助“移情”在“花鸟”艺术中实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可见,花鸟画既是画家寄情于物,“以画绘诗”的情感体验,又是诗人通过“以诗作画”营造内心世界的可视化载体。

        其次,中国花鸟画的精神内涵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强调通过表现大千世界的美好和秩序,传达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和谐统一的追求。这与当下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在中国人思维中,“宇宙意识”与“自然意识”植根于内心深处,无论是儒家提出的“天然一理”和谐观,还是道家秉持的“道法自然”,都体现为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本源和生命本体的思考与追问。而花鸟画的艺术价值在于,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传递审美信息,使受众从自然意象中获得精神认同,进而达成共情并感受愉悦。另一方面,花鸟画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都是强调在万物循环过程中,人与世界的友好和谐。这些思想无不体现为一种深沉博大的艺术境界和充满哲思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而具有生命意识和深层伦理价值观的中国花鸟艺术,不仅承载着对生态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更因其深厚的艺术特质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将成为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美学形式。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并存的时代,“包容性”是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文质清华”的主题便强调了本次活动力求实现南北通融、文质兼备的初衷。期待从“花鸟”艺术创作这一切入点出发,让更多人体会到那股推动传统艺术前进的力量,并能在看待中国绘画时拥有一个崭新的视角,进而多一种理解文化的维度。


        贾广健(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