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宁宝塔(水彩) 2013年 屠维能
日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时代之美——云南美术馆馆藏精品特展”在云南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以“时代之美”为主题,通过88件跨越半个世纪的云南美术馆馆藏精品,以两个单元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地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不同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生生不息”单元展出了45件当代主题性人物画,这些作品深入民族生活,用艺术的语言记录人民生活、劳动的场景,它们不仅是民族学及人类学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李忠翔的版画代表作《心中的歌》以具有形式美的艺术语言描绘了傣族少女夜弹钢琴的背影。张江舟的《清风翠影》以兼具传统性与当代性的水墨语言,描摹了傣族妇女们在劳作、育儿的间隙相聚闲谈的场景,画面展现出安宁自然、美好纯真的情感,是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体现。在《彝山记事之一》中,罗江以单纯强烈的色彩,通过写意的方式记录云南彝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画家用粗犷质朴的笔触展现了扎根于红土地的彝族人民蓬勃不息的生命力。
本单元展出的作品也是云南美术在不同时期成就的缩影,其中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作品《赶街天》(郑旭),“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作品《秋歌——发白的土地》(贺焜)、铜奖作品《银果》(陈永乐)、《秋千》(王冬明),“第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金奖作品《捻线》(卢汝能)、铜奖作品《新嫁娘》(管玉斌),“第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银奖作品《红土地》(李成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入选作品《歌乐——哈尼族棕扇舞》(赵芳),“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作品《哀牢山·歌盛世》(屠潇)、《红墙》(颜代波)、《奠基树》(周章科),“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入选作品《红土梦境·播种者》(童祗伟)等等。
“山水常绿”单元呈现的43件风景、山水、花鸟画作品,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这些作品中,观众能看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山还是这样绿,水还是这样清,花香依旧,鸟鸣如初。
该单元的作品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李伟卿所创作的一系列云南风景水彩作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孕育出了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的云南,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画家写生创作的胜地。1964年,王晋元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科毕业后,毅然来到云南,深入密林,创作出了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云南全景花鸟画”。此次展出的《月夜》生动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西双版纳州密林之中的生物多样性。1975年秋天,在云南省文化局的组织下,刘自鸣与杨作霖等画家一同前往大理采风写生,以水彩这一媒介,记录下了包括洱海在内的一系列大理风光。此次展出的刘自鸣油画作品《洱海》创作于1976年,时隔近半个世纪,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云南的蓝天白云、苍山碧海一如往日。
本单元同时展出的还有云南的重要艺术家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获奖的作品,或在全国性展览中入选的佳作,例如“第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铜奖作品《祥云》(李秀),“第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银奖作品《冬·越过丫口的云》(郭游),“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银奖作品《大山情》(马力),“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进京作品《红土地·云之南》(李平)、入选作品《加油站》(杨正国)、《梅里雨晴图》(肖凡)、《高原行旅》(亚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入选作品《云南日记——小黑村》(邺绍贵),“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作品《福满枝头》(苏茂繁),“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入选作品《抚仙湖上竞风帆》(叶晓霞)、《秘境·红土地》(倪跃华)等等。
实际上,今年是云南美术馆第四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相较往年,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并非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或者是媒介进行划分,而是按照图像的逻辑即作品的题材进行划分。展览策展人、云南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彭楹文表示:“此次展览选取的作品的题材都与云南相关,如反映云南的风土人情、云南的发展历程等,主要是为突出云南的地域性,服务云南地域美术的发展,突出云南地域美术特点是云南美术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作为策展人,我希望在不断改变展览展陈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不同的展览叙事手法。同时,我们也会把馆藏展的策展模式延续下去,为美术馆的藏品创造更多展示机会。”
好的展览离不开好的作品,高质量馆藏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云南美术馆收藏部主任张雨松介绍,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从1984年至2023年一共收藏了1000多件藏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为云南作过重要贡献的美术家的优秀作品,二是在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展览上获奖或入选的作品,三是参加了省内重大展览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此次展览主要依托云南美术馆历年馆藏精品来铺陈,但不能否认的是,和不少地方公立美术馆一样,云南美术馆也面临经费短缺、藏品体量不够大、也不成系列等问题,如何扩大收藏视野,从艺术史的角度介入公共机构收藏?如何从地缘文化的角度管窥云南不同门类创作的当代指向?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美术馆如何发挥其收藏职能?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王新建议:“
第一,云南美术馆肩负着提升国家和云南省视觉形象的任务,因此许多收藏和展览都是主题性的,艺术史的学术逻辑支持不足,需要加强。美术馆在收藏时,要加强以艺术史为评判尺度的逻辑;在展示时,则要加强关于艺术本体的风格逻辑和思想内涵方面的叙事,而不是单纯地依照种类、年代等陈列作品。第二,应该加强美术馆和高校在艺术史研究方面的合作,美术馆可以系统地利用高校的艺术史训练,梳理藏品的逻辑,或是请学生参与到导览、公教等活动中,这也可以弥补高校鲜有机会看到原作的不足。第三,美术馆可以考虑成系统地收藏美术专业的优秀毕业作品,收藏在未来可能成为优秀艺术家的学生作品,此外,反映云南文化的作品也值得尝试,因为收藏学生的作品并不会太昂贵,而且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