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拓古传真 金石永年——漫话全形拓

        作者:于军2023-11-27 07:44:47 来源:美术报
        拓古传真 金石永年——漫话全形拓

        图为作者所拓青铜器与陶器全形并跋

          刘慈欣先生在科幻著作《三体》中借云天明之口讲述了三个童话故事,其中的《深水王子》讲述了针眼画师能用赫尔辛根默斯肯出产的特殊工具,把活着的人按透视原理画进二维平面的画中禁锢起来。但是他没有办法画出深水王子,因为深水王子并不遵循西方的透视原理。这种不符合透视原理的画法正是东方画派所崇尚的……抛开其中的文学色彩不谈,其实《三体》中的这个故事也恰恰描述了我们东方古老的全形拓技艺。

          全形拓也叫全角拓,是用特殊的技法来拓制古代器物的整体图像。这种技艺就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图形的一种方法。全形拓并不完全遵循透视原理,而是在透视与实际传拓过程中求取一个平衡,结合墨色浓淡表现光影,最后在我国特有的宣纸上呈现出立体、真实的器物形象。其初创时期,多“以灯取影”(投影)来获得器物的轮廓外形。具体方法是把要传拓的青铜器放在暗室的灯前,使青铜器的影子映照于另一侧的宣纸上,通过移动青铜器到宣纸的距离获得合适大小的影子,并按此投影在宣纸上勾勒出形状,进行传拓。

          据说这种全新的传拓方法最早始自清代的马起凤和稍晚于其后的六舟和尚(达受)。时间大约在清代的道光时期。因为尚无照像技术,当时的金石学者苦于只见青铜器物的纹饰文字而不得其形,于是发明了全形拓法以表现器物的阴阳向背、整体形象。这使得传拓这门古老的平面复制技艺又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山东潍坊人陈介祺(1813-1844)字寿卿,潜心金石收藏研究,精益求精。陈介祺有“簠斋”“十钟山房”等书斋名号,并自撰一联称“齐鲁陶文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拥有如此众多的古代金石遗物,陈簠斋开始下大力气研究改良全形拓。其最先使用分纸拓法,先将器物的各个部分用相应大小的纸片拓出,然后再按原器图形轮廓,将这些分别传拓出来的纸片,以极细致的手法拼接装裱于一处,这样拼接出的“全形拓”浑然一体,器物整体形象跃然纸上。

          其后,在分纸拓的基础上,陈氏又发明了移纸拓法。即使用完整纸张,不进行裁剪拼接的传拓。这种方法通过一次次“上纸”和“揭纸”移动纸张,拓取器物的不同部分,在整张纸上形成完整图案。这比分纸拓法更科学和准确,可操作性也更强,是一种较成熟的全形拓技法。民国以降,周希丁、马子云、傅大卣等前辈学者,在全形拓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

          现代全形拓技法,则是在以上前辈学者的宝贵经验上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我们知道,古代器物多带有纹饰,有的简单有的复杂,纹饰环绕于器物表面,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圆形器物为例,若以传统平面拓的方法拓取这些纹饰,则只会得到横向的平直纹饰带,并不能体现器物纹饰环绕的整体样貌。将古人研究出的解决办法稍加改良。就能把三维器物展现于二维平面上。这要求传拓者以平面拓为基础,以正投影方法取形,平衡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关系,将纹饰合理变形,实施传拓。把平直的纹饰进行适当的弯曲,最后辅以明暗、深浅等不同传拓墨色,使传拓作品更符合器物的立体视觉效果。最后器物的口沿部分,转折角度最大,也是全形拓作品最出效果的地方,若在原器上不易拓取,则辅以模板完成。

          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精研全形拓者不在少数,所用传拓技术各有特点、传拓手法不尽相同,但所用原理并无较大差别。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四川等地皆有高手涌现,传拓技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在照像技术已经极为普遍和发达的今天,使用中国古老传拓技艺制作的全形拓片,因其独有的与文物原器紧密贴合、忠实准确反映文物信息等特点,不仅具有与原器同样重要的文物价值,同时也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珍贵艺术品。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8(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