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山东: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有门道

        作者:孙丛丛 文/图2023-09-19 08:55: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山东: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有门道
        咸胜男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展示荷花灯制作工艺流程

        “年画新生”服饰、数字皮影、陶瓷文创……9月1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创新产品吸引着广大客商驻足观赏、投资洽谈。

        近几年,山东在摸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工艺振兴路径,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通过与艺术、科技等多元融合,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打造文化“两创”强引擎。在山东,如今多数传统工艺项目实现了有序传承、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打造城市IP、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数字工美赋能传统产业蝶变

        千年窑口火焰升腾,点亮了光华耀目的淄博陶瓷;以陶瓷展现《千里江山图》,带动汉青陶瓷火爆“出圈”。由淄博汉青陶瓷有限公司推出的陶瓷作品《江山如画》,从宋画《千里江山图》中取材,使用“无缝贴花”技术,呈现出悠远灵动的东方意蕴。“‘无缝贴花’一度是行业性难题。通过数字赋能,我们把制作技艺与3D打印结合,对花纸颜料、陶瓷釉料配方创新突破,实现了贴花纸与陶瓷产品的无缝结合。”该公司总经理黄少晨介绍,通过把数字技术融入设计研发、智能制造、创新营销等全链条,传统工艺产品实现迭代升级,附加值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近年坚持“两创”助力,把勾、编、绣等传统丝绸织造技艺融入现代生产工艺,推出的海岱楼系列丝巾及丝绸版《论语》《孙子兵法》等成为爆款产品。该公司还借力跨境电商平台打通了一条“数字化丝绸之路”,推动丝绸艺术品、服饰等扬帆出海。借力细分用户、融合转型等举措,2022年,该公司年销售收入达8.4亿元。

        在山东,依托“云上手造”“数字工美”等推动传统工艺蝶变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德州,黑陶烧制技艺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变身为元宇宙背景下的“新文物”;在滨州,手艺人与线上平台联合推出传统剪纸纹样数字藏品,上线4天卖出1.2万份……传统工艺“牵手”数字化的类型、领域越来越宽,乘数效应正加速释放。

        “手造+创意”添彩美好生活

        扫描芯片,就能解开精密的鲁班锁;动手DIY,可收获一款独特的木头手办……在博览会现场,木作品牌匠杺社被参观者形容为木工界的“泡泡玛特”。“我们从创立品牌开始,就希望通过创意引领,推动木作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在满足大众的个性化消费需要的同时,也能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现场工作人员许靓介绍,匠杺社目前形成了木头手造研发销售、儿童木工系统课程输出、社区共享工坊3个核心业务板块,其中,儿童木工系统课程已推出246个课时,备受“Z世代”推崇。

        坚持创新驱动、创意赋能,山东不断壮大手造产业规模,在打造一批集聚化产业园区、主题街区的同时,持续推进“山东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进商超等,让越来越多可看、可玩、可参与、可带走的文旅产品引领新式生活美学。

        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潍物体验馆,依托老手艺设计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让大众爱不释手。仅年画系列,该馆就有融入涂色互动的手绘年画、提取年画元素制作的周边衍生品等多种创意类型。“随着时代发展,年画的使用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产品要考虑到现代用户的新需要。”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已累计推出守艺、传承、创新三大系列200余种文创产品。

        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大有可为

        依托一些项目发端于家庭、植根于乡土的特点,山东在广大乡村培育设立扶贫就业工坊、手艺合作社等,在有序保护、良性传承的前提下,推动手艺农户、企业设计师、高校师生等多方交流协作,助力乡村启智、赋能、铸魂、兴业,形成了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无棣鲁绣(绒绣)是一项省级非遗项目,其第六代传承人咸胜男为更好地赓续传统技艺,成立了山东国秀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方式开展传习活动,带动乡村低收入人群就业。“我们已联合无棣县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开展就业培训2000余人次。掌握技艺后的农民不离家、不离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手工生产,每天能收入100多元。”咸胜男说。

        凝聚着烟台地域符号的创意丝巾、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陶艺摆件……烟台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与教育系近年坚持“引领在大师、传承在课堂、对接在产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依托胶东剪纸、水印版画等非遗项目设计开发衍生品百余件。该系负责人宿亚琳介绍,学院精准服务乡村文旅项目建设,目前已立项省级以上乡村振兴相关课题10余项,部分成果已在栖霞市后许家村等乡村落地实施。谈及手造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宿亚琳认为,设计成果的转化要注重凝练地域文化特色,也要结合时代审美和创新应用,才能让人们记得住、带得走,发挥持续赋能效应。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78(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