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神州凌空

        作者:王川2023-04-17 08:29:40 来源:美术报

          (1/3)云冈石窟里的浮雕楼阁式塔

          (2/3)敦煌三危山上的宋代慈氏之塔

          (3/3)西藏寺庙前的双塔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从阿育王时期的窣堵坡演变到中国式的浮图,在时间上经历了几百年,从空间上绵延了数千里,建筑的形式也大相径庭。但是,古天竺时的窣堵坡最初被摄摩腾带到中国来的究竟是何种形制?这已经成了一个谜。尽管说当时是“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但却并不是覆钵式的窣堵坡,而是“四方式”,这似乎就是依中国形制而成的楼阁式塔,也可能是印度角椎形的锡哈拉。

        汉时的塔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即使在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中也没有踪影。云冈石窟里出现了很多座塔,形制都是四方形的楼阁式。北魏据东汉近400年,在这400年里,塔已经经历了从印度式窣堵坡到中国浮图的变化,至少表明在北魏时塔的形式已经有密檐和楼阁两种形式并存。云冈石窟有在窟内部中堂刻出小型佛塔的形式,在印度被称为支提窟。印度支提窟里的塔全是覆钵形的窣堵坡,但在中国,它们却变成了四方的楼阁式。

        山东历城的四门塔,始建于隋。它的形制特别简洁,单层,四方形,四座拱券门,纯用石砌。叠涩的外挑檐部上是四角攒尖顶,宝冠状的顶座上立有相轮,内部中空,供有佛像。这种简洁的造型在国内不多见,但见于壁画之中。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是锡哈拉。锡哈拉建筑的最重要特点就是高大尖耸,重重相叠,它和中国的密檐式塔的建筑形式十分相像,也对中国塔的形制产生影响。

        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并不是只有东汉一次就终结,在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有所继续。到了中世纪,随着佛教在印度的日渐式微,印度教的兴盛,原有阿育王时期的窣堵坡形式已渐而被锡哈拉所代替,它们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密檐塔。嵩岳寺塔、小雁塔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大雁塔的本名叫大慈恩寺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是玄奘法师从天竺归来后皇家为他而敕建的佛寺,建塔的目的是为了贮放他带回来的佛经,他后来就住在寺里译经。大雁塔的形制已不是传统的覆钵式窣堵坡, 5层塔身全用砖砌造,武后时增建为7层,平面为方形,下有4米高的台基,全塔总高64米。塔身虽由砖砌,但全为仿木结构,塔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开有拱券式的门洞,可供人登临远眺,它的造型等于就是多座四门塔的叠加,从单层变成了多层,从亭变成了塔,成了楼阁式。

        到了元代, 窣堵坡再次传入中国。这种形式是广泛分布于尼泊尔、西藏和蒙古的,被喇嘛教所普遍供奉,所以被称为是喇嘛塔或藏式塔。

        金刚宝座式塔也是一种窣堵坡,不过它是印度佛教的密宗所崇敬的形式。这种塔型已经一改圆形的塔座为方形,座上满饰浮雕和花纹。上部的伞形相轮变成了宝冠式的5座塔身和三叉戟的塔刹,这样一种五塔并耸的形式虽然在国内很少,但却非常另类,也非常瞩目。与中国佛塔多用砖木砌造不同,金刚座式塔多用石材砌造,利于雕刻浮雕佛像。

        多宝塔在中国佛塔中是一种特殊形式,它起源于佛经上多宝佛与释迦共座讲经的传说。多宝塔在形制和尺度上没有楼阁式塔高大雄伟,多用石砌造,但别开生面,精致小巧。多宝塔后来也成为高僧圆寂后的坟冢,形成规模可观、样式多种的塔林。

        经幢是一种小型的实心佛塔。它是柱和塔的混合物,可以作为塔被单独供奉,也可以成群地立在庙外。幢的本义是一种圆筒形的旗幡,寓义吉祥,后来演变成石雕,造型借鉴了阿育王石柱,但到了中国后又有所发展和改进。南京的栖霞寺里还保存着一座始建于隋、重修于南唐时的石经幢,高约15米,8角8层5面,上面刻有佛陀八相成道的浮雕,形制非常古朴。

        河北赵县有一座北宋时的陀罗尼经幢,高16米多,是全国最大最高的经幢,纯用青石雕成,在高高的3层须弥座上有3层8角形塔身,每层的华盖之上都雕有仰莲托座,第2层的仰莲之下还围有一圈石狮,最上端是相轮和塔刹,它是一种纪念性建筑,雕琢精美,在幢身上还刻有《陀尼罗经》,它已经历尽了800年燕赵风霜,仍然保存良好。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