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辰溪龙窑土陶

        作者:杨昌友2023-04-06 08:15:21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装窑 刘文华 摄

          (2/2)土陶老手艺传承人向玉兰 张贤孟 摄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1

          土陶老手艺传承人奉香行礼,祷告祈福。工匠师傅们庄严肃穆列队在龙窑跟前。领祭人身着长袍大褂,高声诵读开窑祭词:“一祭东方,紫气东来,朝露木华,希望蓬勃;二祭南方,火德至圣,寅祭卯发,蒸蒸日上……”

          湘西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文物考古研究证实,辰溪是湘西一带最早生产土陶的地方之一,目前也是我国江南地区唯一利用阶梯式龙窑烧制陶器的地方。所谓阶梯式龙窑,就是用柴火烧制土陶的特殊炉窑,它是由一连串的窑洞组成,往往依山取势筑窑,洞洞贯通,呈阶梯状依次而上,宛若长龙卧伏,故名“龙窑”。

          辰溪制陶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乡镇遍地都是制陶的紫砂页岩和陶土,厚度很大,开采成本低,扒开地面的草皮就是陶土。过去很多农村家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急着用钱的时候,比如要交农业税,孩子读书交学费等,他们就到自家山上挖几担土,送到龙窑换钱。青年男女订婚结婚,男方有以山为礼金、女方也有以山为嫁妆的“以山为媒”。尤其是制陶家族之间通婚现象较多,“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辰溪水路交通十分便捷,洞庭湖四大水流之一的沅水及其支流辰水穿境而过,为陶器的生产、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所以制陶历史十分悠久。199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辰溪县火马冲镇松溪口贝丘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挖出很多的罐、釜、钵、盆、簋、盘等陶器陶片。专家考证后说,这些宝贝距今有7000多年了,属高庙文化。改革开放后,辰溪县在移山建城时,挖掘了很多战国墓,出土了很多陶瓷器,有彩绘的、有素色的,样式很多,可见那时候辰溪的制陶技艺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辰溪制陶业真正产生影响还是明代末年以后。据传,当时从贵州来了十多个瑶民,落脚在辰溪县的报木洞村一带建窑开坊,制作陶器。他们带来的神奇釉和坯体的配方,填补了当时辰溪县陶器无釉的空白,从此开启了辰溪釉陶生产的先河。

          抗战时期,辰溪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当时华北、华东均已沦陷,战火烧到了长江中游地区,中国最古老的陶瓷工业基地醴陵、铜官相继丢失,大量难民、伤兵涌入辰溪,国民政府部分机关、大学、兵工厂、水泥厂、野战医院、海军司令部纷纷迁入辰溪,辰溪县城及周边人口猛增至10万人以上,辰溪成了抗战后方的“前线”。大量人口的进驻、生活用具的猛增,推动了辰溪制陶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辰溪陶瓷生产得到了全面规范。个体经营走向集体生产,先后成立了辰溪县锦江区陶器生产合作社、地方国营辰溪陶器厂、辰溪县陶瓷厂。生产的陶瓷种类进一步增多,产量进一步提高,最多时候达到年产日用陶器80多万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由于制陶技术停滞不前,品种简单,市场销路不畅,县陶瓷厂停产关闭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个集体企业的倒闭,催生了众多个体龙窑的诞生。当时,在大洑潭村一带出现了11座龙窑。


        2

          制陶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辰溪制陶工匠们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制陶手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带富了一方百姓。

          今年49岁的向玉兰就是辰溪本土制陶老手艺的传承人。开窑那天,我们专程去龙窑采访她的时候,只见她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陶瓶,正弯腰走出龙窑圆拱形门洞。她说,这是今年生产的第三窑土陶。从采泥到制作,经过十多道工序,历时两个多月时间,工匠师傅们纯手工制作了4000多件各式各样的精美茶具、器皿陶坯,经过龙窑高温煅烧三天三夜,自然冷却而成。这些陶艺品大多都是订单生产,主要销往贵州、湖北、四川等地。年底之前还将烧制一窑土陶,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在120万元以上。

          向玉兰出生于辰溪大洑潭村世代制陶家族,从小聪明伶俐,感悟理解能力很强,对陶艺钟爱有加, 21岁时嫁给本村另一个制陶家族为媳。结婚后,她跟随丈夫离开了辰溪,到毗邻的沅陵县制陶。原来,辰溪县陶瓷厂“倒闭”后,她丈夫四个兄弟合伙在沅陵筑建了一个龙窑,烧制日常生活陶器。因为龙窑位于319国道边,交通方便,车流量很大,加上沅陵县内没有一家制陶厂,效益十分可观。他们每月烧制一窑陶器,销售收入在3万多元,全年40多万元。他们在沅陵县制陶生产了15年,最后因塑料产品和模具产品的大量涌现,陶器销量大为减少,效益骤降,不得不停产。

          回到辰溪后,向玉兰先是与其他坚守陶瓷厂的工匠们继续做陶,静候时机,另谋出路。之后,她去过浙江的一个绣花厂绣花,把自己所有积蓄给丈夫办养猪场,跟老乡到东莞市宝胜五金厂打工做钥匙扣……东奔西跑,步步艰难。最终她决定还是要依靠自身所长,在制陶路上东山再起。

          2008年,听说县陶瓷厂厂长刘明放在东莞市莲子村做陶,效益好,站稳了脚跟,招募原来手下的兄弟姐妹过去打工。向玉兰不假思索,与丈夫一道投奔到老厂长的麾下。2010年,向玉兰陶艺发展之路迎来重大转机。位于东莞市的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到莲子村陶瓷厂挑选优秀陶艺技工,向玉兰夫妻俩制陶技艺出类拔萃,一同被选中,进入了博物馆工作。向玉兰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潜心向陶艺大师学习请教。博物馆副馆长杨晓光是张大千第三代传人,向玉兰拜他为师,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在他的工作坊学习绘画、雕刻和陶艺制作,水平提高很快,被东莞市人社局评为助理工艺美术师。

          向玉兰在博物馆一直工作了7年。夫妻俩不仅在经济上创收1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创作水平。这7年间,她多次荣获公司年度优秀员工、岗位标兵,自己的照片和事迹登上了公司的荣誉栏。她的陶艺作品多次荣获广东省和东莞市陶瓷协会等部门奖励,2017年,由她设计、制作的艺术陶品《丰收》获得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九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

          春风荡漾,花红柳绿。就在向玉兰陶艺生涯宛如盛开的玉兰花一般艳丽动人之时, 2017年她却打点行装,离开东莞,回到了家乡辰溪。昔日工友们看见向玉兰回来了,都无法理解,说:“你在东莞那么好,还回到这个穷地方来干嘛?”向玉兰轻松地笑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其实她心里始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一定要重整旗鼓,把家乡的龙窑土陶做好,带领大伙一起致富。


        3

          2018年,辰溪龙窑土陶基地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辰溪县乾隆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看中了这块离县城仅3.5公里的宝地,想结合陶品做文化旅游文章。向玉兰抓住机遇,与公司达成共识,并得到原陶瓷厂职工、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伍柳奇的支持和参与,三方签下协议,共同开发龙窑土陶,发展文化旅游。

          制陶与旅游联姻,瞬间起死回生。他们先后租赁原陶瓷厂和周边闲地50多亩,建立南窑和北窑两个生产车间,向县文旅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大力支持。2018年底申报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成功, 2019年5月怀化市人民政府正式为基地授牌,向玉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做文化旅游产品,绝不能在原来那些坛坛罐罐上面做文章,必须设计制作高等级的艺术陶品,而且要具有湘西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他们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先后开发投产精致美观的茶具、酒具、花器、摆件等各门类陶器新品种200多个。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参加在长沙举行的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公司生产的土陶斗笠、苗鼓等别具民俗风格的陶品,引发了观展商家和游客的极大兴趣,最后样品全部被抢购一空。

          加强与高校和普通中小学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公司先后与湖南商学院、怀化学院、吉首大学以及怀化市内几十所中小学建立友好关系。202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永平来土陶基地调研。2022年,全国著名画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王炳炎在此建立大师工作室,辰溪县政府专项拨款17万元。近几年,包括上海交大、国防科大、中国摄协、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协在内的各大院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共100多批次、3万多人到龙窑土陶基地参观研学,举行展演活动。土陶基地与13家省内外客商成功签下陶品生产订单。人气带来了财富,加快了辰溪龙窑土陶生产的复苏和崛起。目前,辰溪龙窑土陶基地拥有个体经营的龙窑6座,占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直接或间接带动陶瓷厂下岗工人和周边村民就业100多人。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7(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