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雷雅婷2022-11-08 07:53: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壮丽航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举办期间小志愿者为亲子家庭讲解艺术作品

        毋庸置疑,藉由各种形式的探索与创新,美术馆公共教育生机勃勃,已然成为当下社会文化构建与发展、践行新时代社会美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前沿阵地。以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年轻的成员湖北美术馆为例,十余年的专业构建,在展览推广、教育研究、儿童美育、成人工坊、文化传承、合作教育、美丽乡村、文化扶贫、志愿者建设等多个工作方向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取得了跨越式的提升和积极的成果,极大推动了区域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蓬勃发展。

        构建知识传播平台

        打造区域文化阵地

        近年来,各级美术馆一方面力图构建大众知识传播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则以打造美术馆地域性文化品牌为己任,营造区域文化阵地,助力城市人文价值的提升。纵观不同的在地经典文化及其源头,其与艺术的联系是交融、渗透并相互依存的。由此生发出无限的文化活力与无数的实践可能,则是新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通往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基石。

        湖北美术馆在开馆之初便制定了清晰的办馆宗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和“以人为本,观众至上;以普及为本,服务为先;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坚持与湖北的文化大省地位相称、坚持与湖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坚持与构建社会和谐文化相称、坚持与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相称”的公共教育理念。同时推出了固定陈列展“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为公众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客观的20世纪湖北美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创作成果。由此生发而出的“荆楚匠心”“艺术周末”“走进临近——艺术工坊”“美在民间·民艺坊”等众多公共教育品牌项目,为展览的学术范畴拓展出一扇通向民众的文化窗口。从理论到实践、从展厅到工坊、从观赏到实操,逐步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建立起与观众间的互动交流。

        通过多年的积淀,湖北美术馆年度参观人数从2007年开馆初期的20余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疫情前期的70余万人次;公共教育项目服务观众人数,则从2007年的2000余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37.8万余人次。在此过程中公共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地域人文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界融合

        践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十余年来,作为公共文化窗口的美术馆,践行文化艺术实践,更着眼于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跨界融合、创新思路,全面激活美术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助力新时代社会美育。

        2022年7月14日,由湖北美术馆主办,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参与协办的“远行的经典”美术馆公共教育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地域文化交流和社会美育传播实践工作。同时,湖北美术馆邀请了来自敦煌研究院、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5个单位,将他们极具地域特色的经典公共教育项目,在论坛期间以工作坊的形式面向公众推出,实现区域文化交流推广。首次将博物馆和美术馆最优质的公共教育项目进行开放式地集中呈现,实现美术馆公共教育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论坛文集的出版还将公共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到学术交流的高度并赋予理论性的总结,促进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服务大众,相互借鉴、互为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异口同声地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温度与情怀

        构建“全龄化”志愿者团队

        当下,志愿者的身影在美术馆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他们既是美术馆的导览员,又是教育项目的助教员;不仅是会场嘉宾的接待员、而且是台前幕后的设计师、摄像人员、项目记者等……这支兼顾专业和多能的社会文化力量,活跃在美术馆各个现场和角落,搭建起了大众与美术馆的桥梁,并接力起美术馆社会美育征程的最后一棒,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近年来,湖北美术馆启动儿童志愿者计划,实现美术馆志愿者团队“全龄化”构建。集齐各方力量共建社会美育。儿童志愿者和成人志愿者的全龄化参与,使志愿服务工作更加丰满,也更具感染力。在“喜迎二十大 壮美新画卷——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主题美术作品展”举办期间,湖北美术馆儿童志愿者团队为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省美术院、湖北电视台记者团等单位以及广大的亲子家庭提供了优质的志愿服务活动。小志愿者们与观众展开零距离的沟通交流,通过他们丰富、生动的导览服务,让观众充分体悟到本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展览的深厚价值,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文化。

        毋庸置疑,近年来美术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为广大家庭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教育服务。但面对大众日渐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构建“全龄化”志愿者团队,传递温度与情怀,或许是通往未来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思路。

        疫情下数字化公教服务新探索

        虽然文化场馆由于疫情的影响造成了阶段性的停滞,但在此期间,各类网络媒介瞬间点燃并交汇起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和追求。利用网络媒介呈现展览和教育项目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2020年的武汉,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最关注的焦点城市,湖北美术馆身在其中,闭馆半年后,率先在国内美术馆界开展线上公共教育直播活动“云游美术馆——探秘‘宝葫芦’”,这不仅意味着艺术的重启,更承担了疫情期间抚慰人心的重要职责。

        此外,湖北美术馆还陆续制作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地方文化和艺术特色的有声教育项目。“闻声而来,绘忆江城”“艺术之声”等有声教育项目,均是极具地域特色代表性的美术馆教育新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在湖北美术馆的艺术图书阅览区,设有专门的电子阅览系统,观众通过美术馆网络平台,享受来自艺术院校专家学者们的音频和视频专题课程,为实现“美术馆作为民众终身学习的大课堂”创造新的平台和空间。  

        新时代美术馆教育已迈向更广阔的发展领域,而更具专业性的工作构建和引领性的学术视野,将促进公共教育在未来美术馆的发展创新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十多年的探索,各级美术馆涌现出了大量的实践创新和研究成果,为公共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丰厚的基础。当下,美术馆公共教育不再是“新兴领域”,交融并蓄地融合各类资源与理念,厚积而薄发地实践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与创新,使美术馆成为一个能唤起对话、带来沉思、触发灵感和自我提升的文化新空间,将是美术馆发挥社会美育功能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7(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