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中乌合作,“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作者:陈璐2022-10-26 07:13: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修复后的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

          (2/2)修复后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会谈。在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座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习近平主席9月13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也特别提到:“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由此,希瓦古城及其背后中乌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修复的动人故事再次走到人们面前。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古老的中亚谚语道出了希瓦古城的迷人风貌和辉煌历史。希瓦古城始建于公元4世纪,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部花剌子模州南部,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希瓦古城的伊钦·卡拉内城199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里遍布的宫殿、经学院和清真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由于战乱频仍、年久失修,部分古建不同程度受损。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中乌签署关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友好合作条约,两国开启各领域合作的新篇章。2014年4月,中乌双方决定在希瓦古城选择文物古迹共同开展保护修复工作。“援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具体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内容主要包括希瓦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的保护修复及其周边相关环境综合整治。

        2017年,修复工作拉开帷幕。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是古城内修复需求最为迫切的两处建筑,险情严重,修复难度大,对技术要求极高。“在与乌方的交流合作中,中国文保团队认真践行中国的文明观,始终保持平等交流、彼此尊重的态度,与当地专家和工匠并肩工作,既深入研究当地文化和历史、当地传统工艺和做法,也给当地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的理念、经验和技术。”亲历这一项目全程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说,从资料收集、实地勘察、研究设计、沟通协调、方案确定到基础加固、本体修缮、环境整治等,中国文保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审慎地对待每个环节。

        据介绍,中国团队在修复时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原则,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两座建筑使用的砖都来自当地的传统砖窑,规格、尺寸与现代砖不同,如今已经少有生产。为找到合适的原材料,中国文保团队多方着手、想尽办法,包括到其他城市定制,在古城收购旧的砖、石和木料,还培训乌兹别克斯坦工匠把从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材料修补好再利用。当地工匠起初不理解这样的做法,认为新旧材料区别并不大,新材料还更结实,但当中国的文物修复师使用原汁原味的老构件,剔除墙缝里30年前修复时使用的水泥,再用传统工艺的灰浆涂抹后,呈现出的修复效果让他们心服口服。此外,为还原建筑内部脱落的精美瓷砖,中国团队邀请当地文保专家反复讨论细节,并请来掌握传统瓷砖制作工艺的工匠,根据现存釉面图案绘制缺失的部分,烧制成型后再拿回现场比对,选出还原度最高、衔接最融洽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修复工作的当地工匠认识到自己传统工艺的可贵之处,对中国团队“修旧如旧”的理念也高度认同。

        除了修复两处建筑,该项目还通过实施古城民居整治、南北主干道提升、北门及城墙整饬、古城广场景观塑造等措施,整体改善了希瓦古城北门区域的环境,使北门作为游览出入口重新开放。在进行道路和广场的地面铺装时,中国团队尊重当地信仰,使用本地黏土砖,并以传统几何方式铺设,与古城历史风貌保持统一协调。在解决排水和照明问题的过程中,也注意遵循与古城环境相融合、烘托独特的伊斯兰城镇风貌、确保居民生活的安全与便利等原则。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馆员袁濛茜介绍,当时,工作组对街道进行了电缆入地、排水管线敷设等基础设施改造,并对建筑及相关区域的照明设施选型及亮度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多次调试。“当两座建筑上的灯光以及建筑之间小广场上的射灯亮起来时,居民们非常高兴,孩子们更兴奋得手舞足蹈,纷纷在灯前嬉戏、做手影,为古城增添了许多生气与活力。”

        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团队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协同实施”的援外文物保护合作交流机制。项目团队组织国内专家不定期赴现场磋商相关工作,既注重学习研究中亚文物建筑修缮传统工艺,也帮助举办对乌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2018年9月,亚洲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高级人才培训班在中国举办,以国际文化遗产合作项目带动提升乌方专业人员技术水平。2018年11月,中乌双方在塔什干共同召开“一带一路”文物保护技术国际研讨会——希瓦古城保护与利用国际交流会。

        2019年底,为期3年的项目通过内部竣工验收。中国文保团队在希瓦古城的工作成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20年3月,米尔济约耶夫总统沿着中方援助整治后的道路视察阿米尔·图拉经学院,高度评价中方修复工作。希瓦市时任市长朱马尼亚佐夫也表示,中国在希瓦古城开展的保护修复项目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开启了中乌文物保护工作者交流与合作的新纪元。

        当地居民由衷感谢中国团队对他们宝贵遗产的保护及对当地文化历史的尊重,同时,项目的实施也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岗位,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推动了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可喜变化令居民们称颂。据团队工作人员介绍,在乌期间,很多当地人会跟团队热情地打招呼,还有人主动帮助中国专家搬运物资,给驻地送来自家田地里的新鲜果蔬。更值得欣慰的是,看到古城美好未来的当地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并更加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还有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选择回家。在许言看来,这一项目不仅是一项文物修复和研究工程,也是文化互相交流、双向传播的过程,中国文保团队深扎当地,传递理念、培养人才、深入交往,谱写了一曲民心相通的中乌友谊之歌。

        习近平主席说:“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作为中国在中亚地区实施的第一个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合作项目,希瓦古城的保护修复项目既是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具体实践,也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的典范,为促进“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相通共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文图片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07(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