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国内当代美术馆“馆群”实践从深圳开始,线上带来哪些新可能

        作者:谢湘南2022-04-26 07:49: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艺术如何冲破美术馆的约束,走向馆外的公共空间?如果社会现场就是美术馆的话,艺术何为?特定场域的公共艺术如何建构地方身份?美术馆如何自我赋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重塑美术馆本身的社会功能及其公共性?

        4月20日,是OCAT馆群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作为率先在中国探索打造当代艺术“馆群”的机构,OCAT当日推出“无墙的美术馆”线上论坛。OCAT深圳总馆、华·美术馆馆长方谊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CEO田霏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复星基金会及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昊美术馆执行馆长张莉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等知名美术馆馆长与负责人集聚“无墙的美术馆”线上系列论坛,探讨当代美术馆的“馆群”实践和“公共艺术”实践的课题,以推动中国当代美术馆的交流和对话,促进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美术馆的机构复合体实践如火如荼

        • 国内当代美术馆的“馆群”实践是从OCAT开始的

        20世纪40年代古根海姆率先启动全球扩展的“馆群模式”,在全球开设分馆。随后,法国卢浮宫、英国V&A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也相继展开馆群建设。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美术馆的机构复合体实践同样如火如荼地展开,2012年以来OCAT馆群发展出5家分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昊美术馆也不约而同地以“馆群”的形式落地生长,面对并回应着各具特色的地方语境和不断扩展融合的都市边界。

        论坛上,田霏宇馆长表示,OCAT是全国第一个做馆群实践的机构,所以发起这样一个讨论是非常应该的。记得2000年初,当OCAT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观念,当时王璜生馆长在广东美术馆做了时代分馆,在国内能有馆群这样的现象非常新奇,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包括这几年UCCA也参与其中。

        方谊翎馆长介绍OCAT17年来的发展脉络,OCAT深圳馆是2005年成立的,当时是何香凝美术馆的一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在设立之初有一个定位:要做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和独立艺术的代名词。2008年华美术馆成立,这个美术馆建筑外形非常特别,是一个蜂巢的形状。在整个深圳华侨城片区当时是不到5平方公里的片区有3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称作华侨城的“艺术金三角”。2012年,华侨城已经开始构建布局全国的馆群。2012年是上海馆群,2013年西安馆群,2015年北京研究中心成立,一直到2022年变成有着5个分馆和7个分展区的馆群概念和大的艺术版图。

        方谊翎表示,OCAT馆群创始之初,黄专老师提出以艺术史研究推动当代艺术的实践,多年来我们也是坚持了这个方向。同时馆群每个馆根据在地的特点打造自己的项目,我们的项目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展览、公共项目、艺术周边、出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整体来运作。未来OCAT仍然会坚持这样的方向,把我们的学术、内容、生产、展览项目、与展览项目相关的立体多维项目做到一个高度。


        馆群之间可以形成互补和共振

        • 在很多内容和资源上形成非常好的共享机制

        田霏宇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15年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代,他将自2018年秋开始的新的运营模式的UCCA称之为3.0时代。田霏宇表示,从3.0时代开始,我们比较有意识地希望可以把UCCA落在北京艺术圈,跟中国整个前卫艺术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机构开发成一个有全国性质意义的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机构和品牌。如果要做这么一个行动,其实是离不开中国最成熟、最发达、最活跃的展览市场——上海。所以我们是非常早地意识到如果想做一个全国性质的机构一定要先把北京和上海覆盖,才可以向其他地方发展。

        目前UCCA有3个馆,“我们会专门为3间美术馆分别做展览的安排,希望在3个馆的安排当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协调和互补的关系。当然有的时候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展览会,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第一次实现这样一个意图是去年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在北京呈现的效果与在上海呈现的效果,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会觉得同样的作品在同样机构的两个场馆的呈现可以带出完全不一样的氛围,这也就是艺术作品本身的一个力量。”田霏宇说。

        上海昊美术馆执行馆长张莉娸介绍,2013年昊美术馆在温州成立第一家,2007年才成立上海昊美术馆,可能还不足以构成“馆群”的概念。第一家昊美术馆在老板酒店项目中成立,所以美术馆设立在酒店旁边。算是国内首家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几个好处:首先是有很多资源可以共享。比如美术馆空间完全是一个展厅的空间,没有公共教育空间,也没有咖啡厅配套设施,我们跟酒店共用这样的建设空间。比如公共教育部分可以在酒店咖啡厅举办,在酒店的会议室举办,这是昊美术馆比较特别的地方。因为这样资源共享方式已经有一套基本模式了,上海我们也复制这样的方式。第二比较特别的地方是,温州的昊美术馆更像是上海昊美术馆的试金石、实验场地。所以上海昊美术馆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有自己的展览团队,先在温州让他们去参与一些比较重要的展览,算是培养自己的团队和策展人。现在我们把主要展览、大型展览项目放在上海昊美术馆,温州展览空间更加思考是跟当地产生更多的关系。相较于温州更希望接地气一点,上海昊美术馆希望跟国际接轨,甚至跟国内艺术家接轨的方式,所以分成一二三层楼的展览。一层展览面积比较大,2400平米,会做很多大型展览项目,大家比较熟知昊美术馆有博伊斯的馆藏,也是亚洲第一家有巨大博伊斯馆藏的美术馆。

        方谊翎表示,华侨城在全国有不同的布局,对于OCAT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场景和空间。未来除了现有的几个馆和展区之外,我们与华侨城整个文化产业战略布局相关。未来在全国会有更多的布局和布点。近几年来在思考的美术馆行业、文化艺术的产业上下游的一些延展,包括艺术教育、艺术跟科技相关的部分、艺术周边、艺术出版,我们都希望去探索产业化的发展之路。OCAT在馆群联动方面也一直在尝试,在很多内容上、资源上可以形成非常好的资源共享机制。馆群之间可以形成互补,形成共振。


        馆群在疫情影响下该如何发展?

        • 云上带来新的可能性,内部管理完善等方面有新要求

        论坛上,馆长们就馆群在疫情影响下怎么发展展开了热烈探讨。

        王璜生馆长表示:疫情确实对大家的影响都挺大,但是我在想,我们美术馆所有馆群跟大家的情况又不太一样。面对疫情,我觉得对于中国美术馆,尤其是我们这些老牌又是有点儿官方性质的美术馆来讲,其实带来了一些新的尝试跟思考。有一些思考可能跟大家都是共通的。

        首先是线上的问题或者是云上的问题。之前我们更多注重在实体空间里展览等相关的工作。现在不得不转向线上、云上。那么线上、云上该怎么做?其实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像我们做公共教育讲座,往往发现在线上做效果还挺好的。每次的听众量都非常多,这种传播的方式特别好。新的一种可能性其实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当然展览需要实体、视觉、特别的一种触感、摸感。但是如何在隔着一个屏幕的线上,丰富我们的感知系统?让大家通过一种新的感知方式来进入展览,进入一个既是不得不这样做,同时又可能是拓宽新的展示空间和感知的空间。疫情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尝试、新的思考。

        第二,我在其间的观察和思考:像我们这些大馆、老馆,中国的美术馆还是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包括制度的不健全、藏品整理的不健全、对藏品研究得不够深入、对一些策展专题工作往往是由于在展示的时间、空间上受到某种制约和匆促,使得有一些工作:策展工作、资料整理工作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完成。但是现在疫情来了,大家脚步放慢了,反而可以从内部自身制度的建设、内部管理系统的完善、对学术的准备工作、跟学术的一种必要的要求高度、细致度、深度等等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和要求,这是我们在美术馆面对着疫情的时候,可能不一定说是会化不利为有利。至少在疫情中,我们还是能够认真去工作和思考。

        张子康馆长表示,馆群的发展有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对这些品牌美术馆会把资源利用得更好,发挥的作用更大,推动力也会更大。所以建分馆是对美术馆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思考和挑战,也带来很多机遇,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每个美术馆又有自身的体系,想做的时候要产生共识、形成共同推动才能做。在疫情之后,因为央美有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大学里,现在开馆都要通过学校党委会决定开馆,为了安全,我们开馆确确实实是时间比较少。但是作为央美来说,它是一个学术单位,在学术这一块拓展很多的讨论。比如做了一个虚拟美术馆展示的虚拟空间,比如探讨在疫情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样的一个变化。

        张莉娸表示,在疫情之后,从2020年开始,我就在思考,对昊美术馆可能不是要去成立新的美术馆,而是说能不能跟各个地方不同的美术馆来合作,把我们的展览,可能谈了两三年好不容易落地的展览,能够实现出来。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