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以“工业记忆”唤起城市记忆

        作者:胡莺2022-04-24 07:27: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冶金建设者之歌——高山绿洲(版画) 48×74厘米 1974年 宋恩厚 禹继凯 傅勇 张厚金 湖北美术馆藏

          (2/2)又是一炉优质钢(版画) 21×25厘米 1959年 宋恩厚 湖北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武汉是新中国工业重镇,也是中国工业版画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长江大桥等重要的建设项目都在武汉。20世纪50年代,武汉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汇集了各地援建的工业大军,为贯彻实践当时的文艺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1956年开办了第一个业余美术训练班;1959年成立“工人业余版画创作组”;1963年,“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以下简称“一冶”)从武钢中划分出来,在“工人业余版画创作组”基础上形成了“一冶”工人版画群体。此后20余年这一群体持续发展壮大,并带动了湖北其他工矿企业版画创作群体的兴起,共同构成了工业版画在这一时期的繁荣。“一冶”工人版画是我国最早以企业为依托,并长期坚持以版画表现工业题材与工业生活的创作群体。“工业记忆——‘一冶’工人版画的图像叙事”,在策展思路上有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方面根据美术馆的职能,以“收藏—研究—展览—传播”的方式来实施;同时以“图像—历史—记忆—地域”的线索来呈现内容。

        首先,展览基于两个重要的研究基础:一是馆藏中国工业版画作品。湖北美术馆于2007年建馆之初即设立有明确的办馆理念:“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并依此确定有6个收藏方向,中国工业版画便是其中之一。工业版画藏品体系建立在湖北深厚的工业版画基础上,并逐渐发展至全国性作品收藏。2012年创设“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迄今已连续举办4届。通过以展筹藏等方式,目前馆藏工业版画作品700余件,涵盖全国20余个工业版画创作群体及当代版画创作的精品力作。这些藏品在反映新中国70余年来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可从中一窥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脉络。二是湖北美术馆固定陈列“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该展是以地域美术史为课题策划实施的固定陈列展,2008年立项,历时4年筹备,2012年向公众开放。展览以历史为线索,系统梳理并全面反映20世纪湖北美术发展的主要脉络。围绕固定陈列展,持续开展20世纪湖北美术史专题研究,“一冶”工人版画即为其中的一个专题。在地域美术史的框架下对“一冶”工人版画进行梳理、研究与展示,是希望以工业记忆唤起城市记忆,呈现地域文化。

        在展览结构上,分为“图像与历史”“记忆与叙事”“个体与时代”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梳理,从图像见证历史的角度,呈现“一冶”工人版画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后代表性的、与“一冶”建设相关联的工业题材版画入手,同时,以“一冶”工人版画的代表作品为线索展开。20世纪50至70年代是“一冶”工人版画的成形与发展阶段,也是见证一段新中国火热建设浪潮的工业记忆。在该部分的开端设有一个进入的前奏,即时代语境的营造。古元的《鞍钢的修复》、易振生的《沸腾的马钢》等,背后均有与“一冶”相关的故事。武石表现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场景的《最后一根钢梁》,亦反映了与之相关联的时代背景。在工人版画创作中,宋恩厚的《又是一炉优质钢》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959年,武钢一号平炉出钢,武钢生产步入快速发展期。作品描绘了一位钢铁工人面对火红钢水,欣然微笑的情景,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图像。还有记录重要事件的作品,如宋恩厚、肖曰富1964年创作,表现鞍钢九号高炉大修的《创举》;宋恩厚创作于1975年,描绘毛主席在1958年9月13日视察武钢时会见中国第一个女高炉电焊工吴润梅等劳动模范情景的《毛主席来到武钢工地上》,极具历史意义和价值。“一冶”工人集体创作的《冶金建设者之歌》(又名《攀枝花组画》),以20世纪60年代“一冶”承担攀枝花钢铁建设为背景创作,由《群策群力》《走红军路》《灿烂曙光》《劈山建厂》《急流勇进》《争分夺秒》《高山绿洲》《攀枝花开》(已遗失)8幅组成,每幅为一个独立场景和事件。

        1989年,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期间,安排关于工业题材创作和展览的专项研讨,决定同年12月举办“中国工业版画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表现工业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生活、精神面貌等相关题材版画,称为“工业版画”,明确了“中国工业版画”的概念与具体指向。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版画在图式、风格上,较之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宣教的社会功能不再居于主导,转向注重艺术本体语言与形式美;另一方面,大胆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个体特征与风格。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觉醒、新世纪以来更广泛的专业化交流,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带来的认知与技法的提升,使“一冶”工人版画的创作表现形式更加成熟与丰富。如宋恩厚从人物到风景、从记录到装饰,从为了工作需要而学习版画到追求作品艺术性的转变。同时,从反映工业生产到表现个体审美,再到表现工业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与破坏等问题,傅勇的作品并不仅仅表现在追求形式美的转变,而且出现了创作观念层面的变化,即理性的反思。还有王美居作品中显现的动态美学与方寸间的力量,肖曰富的抒情与图像“编织”,禹季凯对日常生动的捕捉及作品中写实、意象与象征的关系,宋佳林以水彩画为蓝本、用木板油套呈现的流动的色彩与光影,傅树清画面中的平面、构成与拼接,张志行的块面与剪影、黄行线的世界,熊庆顺的多样融合与立体的秩序,李平洋从工业叙事到观念化的创作,姚丽表现的留存于武钢博物馆、有显著时代印记的工业之“物”等等。可以说,“一冶”工人版画创作,根据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在完成对版画艺术语言更新与扩展的同时,亦见证着中国工业进程和城市的发展。

        “一冶”工人版画的产生与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成就和社会变迁的缩影,在以图像叙事呈现“工业记忆”和“中国自信”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一冶”工人版画出色地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使命。同时,其以鲜明的时代烙印、地缘特质、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成为新中国湖北美术重要的现象,以及根植于武汉这座城市的记忆与地域文化的积淀。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08(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