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杨明义:胸怀远大 洒墨江南

        作者:廖开明2022-04-17 10:03: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明义:胸怀远大 洒墨江南

         日出之城(国画)  280×500厘米 2021年 杨明义


        京城春正浓。中国美术馆近日推出一个不寻常的画展:“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它之不寻常,不像通常画展仅展画,而是将与画相关的文献同展。杨明义将他大半生画作精选呈现,同时展出他60年来与30余位国内外前辈大师、著名书画家交往、学习的过程中彼此的亲笔书信和赠送作品,以及他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三位已故大师赵无极、沈从文、王己千的珍贵书画遗作,用实物来生动记录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以“艺术与文献”为命题,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文献所关联烘托出的杨明义独具风采的江南水乡水墨画的创造历程,里面有太多鲜为人知的画坛趣事。

        细看文献,令人惊讶。当年一个苏州小青年能受到画坛那么多前辈大师的亲切关爱,还结成忘年交。1973年,一次偶然机会,黄永玉、吴冠中、祝大年、袁运甫四位画家到苏州写生,杨明义全程陪同。此时,他正为憧憬的艺术前程而感到迷茫,最需指点。和老师朝夕相处多日,不仅给他绘画技巧上以启发,老师更教导他要把绘画艺术作为终生追求树立为人生目标,这像明灯照亮了他的艺术之路。这次机遇,成为他艺术新的起点。看似偶然,其实必然。他们老少都酷爱江南,并热衷于中国画革新。黄永玉、吴冠中早已是杨明义心仪的学习楷模,而在黄、吴眼里,这位勤奋好学、虔诚执着、有灵气有抱负的后生正是希望的继承者,当然乐于帮扶提携。他们一拍即合,似榫卯严丝合缝对接在一起,为中国画革新尽力。画好江南,是杨明义早已定好的终生使命。当那古老淳朴的江南风韵逐渐淡化、到处难觅完整的水乡时,他得知,一个叫周庄的地方,水乡风情仍保持完好。他即刻告之师友,吴冠中接信后说:“我相信杨明义的眼睛。”和吴冠中在周庄写生时,杨明义提出中国水墨画创新问题,吴冠中特别强调:“艺术的道路应是中西结合,以我们东方为主。”这正秉承他的老师林风眠的艺术思想,林风眠曾说:“从历史方面观察民族文化的发达,一定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他民族文化,从而造就新的时代,生生不已。”他们都是遵循这条道路进行中国画创新的。这次谈话后来整理成“周庄夜话”,成为艺术文献。吴冠中肯定了杨明义的水乡水墨画创造,称他为“创新派国画家”,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生活具象出发,逐步触及形式结构中的抽象美规律,正面临着控制艺术效果的新课题。艺无涯!”

        杨明义与黄永玉的交流最多。因为他俩对中国画创新理念一致,还都曾是版画家,刻过水印木刻。黄永玉创作了享誉画坛的经典版画《阿诗玛插图》《全家送我上学堂》等。杨明义创作的《水乡的女儿》获全国版画优秀奖。后来他们都转画中国画,志同道合,一接触便互为吸引。杨明义深感黄老师学识渊博、智慧超人、谈吐幽默,对生活和大自然无比热爱,对事业刻苦顽强,有侠义心肠,敢怒敢言,性格倔强,画作个人风格强烈而优美。这一切都使杨明义对他崇敬和钦佩。黄永玉赞赏杨明义:“从一般到特殊,画画的幸福所在就是探索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忽然画起一种美妙的江南风景来,它具有某些前辈作品的素质,而又完全是自己的面目。”老师一再强调独特艺术个性的重要,常提醒他的画要姓“杨”,对他画中的细节也严格要求,如水乡画里常出现鸭子,便风趣批评,像橡皮鸭,并亲手示范鸭的画法。

        杨明义与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也有一段神交。1974年,他到北京看展,由周思聪引荐拜访了李老。李老看到画报上他画的江南水墨画,大加称赞:“你这个墨韵用得真好,这个意境也好。中国画就要讲意境,我和你的画都是讲究意境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烘托气氛染色过重使笔墨力量减弱,构图上还需讲究和周到,用线方面弱了点,小东西有些画得太细巧,这和画面上的大块用墨会不够协调。他认真听取这语重心长的点拨。此后他多次登门求教,李老都不厌其烦热情指点。“文革”后,叶浅予常到苏州写生,他热情接待,为方便,住他家画室,房不大采光很好,面对满屋阳光,叶老欣然为画室题名:“近日楼”。之后无论杨明义在何处,都将住处称为近日楼,它不仅是杨明义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更见证着影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多位大师与他交往的动人故事。此次他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三位已故大师沈从文、王己千、赵无极的珍贵遗墨,每件都有他与大师交往的生动故事,篇幅所限不叙述。他深知墨宝的文化价值,一直珍藏,今献给国家典藏,以表爱国深情。所展文献甚多,不胜枚举,仅择其要。这足以展现杨明义中国画革新探索江南水墨画的创造历程以至取得的非凡艺术成就。

        杨明义不辱使命,始终没忘林风眠对他讲的话:“中国画的创新,我才走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要由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走下去。”此路何其艰巨,他又付出何等努力。少年时他胸怀远大又脚踏实地。他悉心研究古代画像砖、石刻、壁画,宋、元、明、清水墨画及民间艺术,临摹过历代画家经典。他用最大功力打进传统,虔诚求教先贤,又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一贯坚持画速写与写生,画了数万张近百本速写,积累了丰富鲜活的创作素材。他还画过大量水彩画,为后来水墨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同时搞水印、木刻版画,为表现水乡形式美积累经验。关键时刻,遇到多位画坛大师给他指引,传授审美、创作经验及新的艺术思想。为开眼界,他到美国求学多年,周游世界,饱览各国博物馆中历代大师的典范作品,体悟人类艺术创造的规律和原理,通过对中西方艺术的比较,更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更增强了他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信心。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他的中国画创新实践里。他执着地走自己的水墨艺术探索之路,重视笔墨,但不沿袭传统文人画陈规。他根据客观物象的真实鲜活而创造美的表现形式,因而极具个性。他出生在江南苏州,为感恩哺育他成长的这方水乡圣土,他倾其毕生精力画江南。他笔下的江南与众不同,由于痴情挚爱,他观察江南细致入微,对于它的晨昏、阴晴、雨雪、四季不同景象都烂熟于心。为了观察雨天雨水打在桥面上的感觉,他竟冒着大雨骑车赶到桥边去看、去体验。所以他能画出真实生动的景象。他用近3年时间创作的《江南百桥图》不仅画了一百座桥,还写了一百篇桥的故事,留住了最具江南特色的文化形象记忆。黄永玉赞赏:“看明义的画,上了桥,忘了下来。”

        苏州是最富江南特色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里诞生过美术史记载的“吴门画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大画家,留下了许多经典画作。“但在文人山水画的千年脉络中,水乡不曾有过表达。”(陈丹青语)杨明义开启了时代之先河,奉献出“潇洒典雅,浓墨淡染,烟云氤氲,静动有致,诗意盎然,逸趣横生”(黄永玉语)的独具风采的江南水墨水乡画而蜚声中外。他将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