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南田画跋》选读

        作者:杨琼2022-04-08 08:07:06 来源:中国美术报

        南田云: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以可知可得者,求夫不可知与不可得者,岂易为力哉?昔人去我远矣,谋吾可知而得者,则已矣。


        【读】:

        此节言笔墨可知故可学,天机不可知故不可学;规矩可得故可学,气韵不可得故不可学。以可学的技术、法度去求不可学的性灵、气度,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故南田有如此感慨。再者,古人离我们已远,要想从他们那里学到性灵和气度也是比较困难的,能学到他们的技术和理论(所谓可学可得者),就已经不错的了。

        其实,这段话并不难理解,只要把两个关键词——天机和气韵——理清,就可以明白南田想要表达什么了。

        “天机”在这里主要指:天然的灵性。如《庄子·大宗师》云:“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言耽嗜尘俗、情欲深重的人,他的天然的灵性就会迟钝。既然是天然的,自然就不可知而不可学了。又“气韵”一词,主要指文章、书画的风格、韵味或意境、境界。如《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三十三文学篇记史臣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言气韵与性情有关,又具有某种神圣感,乃是自然天成,非人为所能得。又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用笔的事》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神采需要靠笔墨来表现,而气韵则由性情来决定。郭若虚认为,气韵关乎人品,人品既高,则气韵不得不高。如此,便可知图画家为何要有文化教养之积淀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心性”文化,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对修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儒家强调“赤子之心”,道家强调“返朴归真”,佛家强调“菩提心”;这是接近于神性的三种状态。故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佛家的佛,皆是接近于神的“人神”。厘清了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在“天机”“气韵”不可知、不可得中挖掘到了一些可学而知、可学而得的丝迹。

        董玄宰云:“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画旨》卷上)董玄宰说气韵是天授的(就是由艺术家的天然的灵性所创造的),是无法靠学前人得来的。然而,不可学并不代表学不了,从哪里学?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换句话说就是,前人的气韵我学不了,但是我可以通过多读书、参明理、勤行路来洗涤心中的尘俗,通过“心斋”“坐忘”来建立一个澄明的审美心胸,有了这样一种状态,作品完成之时,便也是气韵生动之际。这一点与郭若虚的观点有些相似。

        我们通常把那些源自天然之性情,具有人格之力量的作品推崇为神品、妙品、逸品等等,无非就是这些作品具有“气韵生动”的特征。而在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以下五法都可归入技术(法度)的范畴,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的;惟“气韵生动”一法属于抽象的范畴,更多是需要体验和感悟,而难以用语言去解释清楚。南田言“谋吾可知而得者”,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后“五法”而言的。当然,对于一个人的天然的灵性,虽不可能学得,但亦可以通过了解乃至某种特殊的经验来获得暗示,这对于艺术家性情的涵养与人格的塑造来说,无疑亦是有所帮助的。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