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李发友:中小学美育课程实施与评价困境

        作者:李发友2022-03-31 07:59:08 来源:中国美术报

        美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从民国时期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的美育观点可以看到,他们主张的美育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有本质的不同,无论是“以美术代宗教”还是“以美育代宗教”,再或者是“趣味、情感教育”,本质上是想依托“美育”的路径,达到改造国民素质、启蒙救国的目的。当下美育形势,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及国家提出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背景下,美育承担更多的是提升人文、审美等综合素养,以达到健全人格、开启智慧的重要作用。近两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两办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美育进中考,以及改革美育评价机制。虽然政策支持,但在具体实施与评价过程中,仍面临很多困境。

        一、“美育“课程实施,是原美术学科还是所有学科?从广义上看,各个学科都可体现美育要素,如语文有文学美、体育有运动之美、音乐有特殊的音乐审美感受。当每个学科都在追求“美育”的时候,哪一种方式才是“美育”最有效的方式?当所有学科都在提倡学科属性的“美育”时,作为美术学科的“美育”如何既保持学科特性又能体现美育要素?当然,跨学科融合是美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这个维度里,美术以什么样的角色、占比多少出现在融合课程中?在大美育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中小学美术课?笔者认为,在目前中、高考形势下,美育要落地,主要还是依赖于美术课堂。其他学科实施美育教学,在时间与学科属性上,效率均不高,且在学科融合课程中,艺术板块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美育进中考,如何避免将“美育”变成“美术”的技法考试?据教育部相关信息,2022年将全面实行美育进中考。2021年已在八省12个地级市中推行,分数占比10-40分。中考美术目前大部分考试内容为线描写生加特长类创作,类似用国画、书法、水彩等方式画一幅创作。在政策指导文件中,建议由素质测评、统一考试加展示活动三部分构成。素质教育本身很难通过简单的量化考试进行评价,而根据指导文件的方式进行考核,也需避免操作复杂、过程造假的问题。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的内容与目标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课程模块。要求各中小学至少在每个年级开设其中三个模块的课程。这些课程结课如何考试、如何评价,同样也是难点。2015年-2017年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承担了国家课题《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笔者参与子课题《通过学校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通过三年课题研究,总结三类评价方式:一是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二是自评、互评与师评,多角度评价;三是课程展示评价:多元化,集体作品与个人作品展示,校内、校外项目制课程答辩、实践活动考察日记等方式结课。除结果性评价以外,其他方式均不适宜在美育进中考时实施,如何避免“美育进中考变成美术进中考”,依然是难题。

        三、美育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均对教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能否胜任“美育”教学工作?要达到审美感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目标,笔者试行的几类美育项目课程:博物馆课程、古镇观音阁茶楼的文化衍生品设计、校园植物线描写生及植物生长属性考察等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类课程设计是将“美术”提升到“美育”高度的一种尝试。当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美术教师的审美素养、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力、教师专业技法等均无法满足当前课程所需的要求。

        总之,在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有更多可操作性的尝试。在美育课程评价方面,也需要面对复杂的情况:一是在时间的维度中考虑评价的差异。中小学学生年龄差距,造成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不同,不同的年级中应匹配相关评价标准。二是在共性与个性中保持平衡。美育课程很难做到量化,通识类课程可以做到统一、共性的标准,而个性化的审美认知,需要保持平衡与引领。三是尊重区域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文化特色等均存在明显差异,评价的维度需要考虑区域因素。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