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不要把青春浪费在考试上

        作者:王犁2022-03-28 07:57:08 来源:美术报

        考研国家线出来了,艺术类分数线排行第二,看站在什么角度看待这个现象。对于招生方,分数线高、生源优质当然是好事,但这个优质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为了守住法定考试的公平底线,牺牲很多艺术规律的考试高分,还是符合艺术规律的选拔?站在考生和社会的角度,增加了难度,竞争更加激烈,对艺术生的要求提高了。艺术生就业难、市场小众又是客观存在的话题。在这些客观前提下,马上涉及教育为了什么?艺术教育又为了什么样的问题?当今艺术生怎样走上艺考道路的?他们真的喜欢艺术吗?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大学,我们怎样把他们带向以就业为目的的现实要求或舆论导向,家长又是怎么想的?我们社会的分层健全吗?

        现在大多家长接受的教育比以前好,也比以前更为理性,大多不会再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面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第一、肯定是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成长;第二、有爱好,能自食其力。有爱好与健康开心有关,自食其力与就业生存有关;第三、才是享受业界的成就感,譬如艺术生指向的艺术家、设计师等。健康、开心与遗传、性格养成有关,而性格养成关键在两个时间段,即7岁前和16岁前后(青春期)的递进。青春期后也就是大学阶段,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性格往往已经形成了。7岁前主要是家庭教育,7岁后的教育是家庭与社会,而中学较单一的应试教育,直接影响他们大学阶段的开放式学习。

        这几年我在美术学院工作与教学面对的教育问题,第一不是他们的专业问题,而是人与人交往的能力问题,心理健康的建设问题。一再鼓励大学本科生要谈恋爱,学会与人交往,处理好恋爱关系是与人交往最好的锻炼方式。其次是所谓的学习,学习包括很多,专业学习是其中的一小块,当没有在学习中培养起自己对专业的爱好和追求的热情,再好的专业能力若说放弃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往往不在旷阔的中间地带找机会,总在两端找答案。这个两端,以前是成功学,现在是基本就业要求。忘记人本身与社会关系都是复杂的话题,在成功仰望与低头看路之间,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填充,我们暂且称以往的成功学是有理想表述的另一面,我很奇怪的是当不像以前充满打鸡血一样的成功学口号后,为基本生存的就业担忧又提前弥漫在就学阶段。许多学生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考一堆各种各样的证,每考一个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少做这个阶段多少有趣的事情,哪怕看本小说,看场电影,或与好友聚会。眼看着许多学生着实把一所美术名校,在就业不容易的含糊其辞中读成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问题在于考了一堆为就业准备的资质证,却并没有改变就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其实,在我看来,与其如此,不如好好学习或去享受这个年龄段的青春。

        我有一个朋友,在他女儿艺考阶段认识的。朋友以读书为志业,日常以读书推介写作为主,稍涉近现代美术家轶事,了解艺文界状况,影响了女儿的文学爱好,中学就写作,还结集出版,当时让我写序,我写了一篇《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来表达对年轻人的担忧。朋友的女儿中学阶段出文集做画展,朋友为了鼓励孩子的兴趣可以说不遗余力。其实,这种鼓励更多有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后果。因为这时的学生面对几个问题:文化课中等一般,艺考有偶然性,中学绘画兴趣会不会在艺考的高强度训练时磨灭?当时朋友跟我交流女儿的打算时,就说未来引导的道路是“纯艺”,不管什么学校,最好一次性考上,不要把青春浪费在考试上。我开玩笑说,纯艺不好找工作。他说就这么一个女儿,只要有兴趣快乐,可以养她一辈子,而绘画阅读足以丰富她的生命。朋友的话是多么不务实的想法啊!不过,后来朋友的女儿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顺利地渡过了少年绘画到专业训练的阶段,因中学养成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成为她大学飞翔的翅膀,本科在快毕业之际,又出版了她大学阶段写的文集《隐秘的召唤》(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1年第一版),又在为读研究生做着阅读上的准备。

        看看陈丹青那一代人,在文化相对贫瘠的年代无目的的阅读和坎坷的人生阅历;还有我们这代人一路走来在阅读与专业上的甘苦自知。面对现在的同学素质、识见、信息,各方面条件都比我们好,但许多学生对专业就是没那么喜欢,你说问题在什么地方?现在社会压力其实还不是艺考分数线高、小众、就业难的问题,而是生活成本太高,例如居高不下的房价,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两代,为了遮风避雨砖头垒起的空间无暇休息的压力,大家算算自己生命最美好的阶段赚的钱,并非花在丰富生命个体本身,而主要是为了一个稳定的家的空间。

        学习当然不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有更好的学习机会。人生为了获得机会要经过许多考试,但我还是想说,不要把青春浪费在考试上。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阅读又可以改变你对兴趣层次的判断,小的时候较为初级的兴趣,到了大学往往因为对经典的阅读而改变。


        王犁(中国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