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用水墨丹青抒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作者:文煌2022-03-10 08:18: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用水墨丹青抒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2018年,王西京(中)参加法国巴黎秋季沙龙


        ——访著名画家、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王西京

        “新时代,我们需要在坚持中国画民族性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关注世界艺术的发展,同时让中国画更好地走向世界。”回想起去年12月参加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的经历,著名画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王西京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作为当代“长安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王西京从艺60余载,“一手写意,一手写实”,人们往往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有一种笔墨灵动在流淌。当你循着这种指引更加深入地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会发现浓厚的人文关怀与对社会发展阶段赋予时代命题的冷静思考,始终贯穿在他的笔下。他永远都在展示生命最本质和美好的部分。

        “风格如背影”,这种历经实践所积累沉淀而出的智慧,就像王西京的家乡西安那般厚重、豪气。尤其是近年来,他专注于用笔墨来系统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与取向,强烈的使命感让作品不间断地呈现出一种高度文化清醒与自觉,极具史诗意味。

        这种坚持与否定、突破与新生的复杂交织,源于怎样的动力?且听王西京娓娓道来。

        问:创新是当前艺术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您在60余年的艺术创作中,也一直坚持继承并创新。能谈谈对此的理解吗?

        王西京:当代文艺家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而非离开“母体”,毫无依据地自由想象;创新则是要开拓新的视觉空间、发掘新的审美领域。它不能刻意,也不是“套路”。

        眼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资源共享、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在结合诉求与需要去创造属于时代的文化、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艺术家自然免不了要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那么如何让这种“吸收”变得真正有效?

        以个人体会为例,我向来比较着重于传统文人画的单纯、高雅,但是当我到印度去采风,感受到的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气象——无论服饰、肤色还是环境,扑面而来的都是色彩,那种绚丽、浓艳让人无法选择视而不见。对此的表达倘若还习惯性地用传统水墨,画得再生动,印度观众也难以接受,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东西。

        我开始反思,进而决定将色彩融入到中国画原本的笔墨当中,并在统合过程中强化色彩带来的视觉感受。由此,我创作出了一批与之前风格迥异的作品,不少熟悉我的观众都很惊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是出自我的笔下。

        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要想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家必须有勇气去大胆否定自我,脱离往常的惯用模式。

        问:您一直强调艺术家要有责任和使命感。早在2013年,陕西美术界就在您的主导下组织开展了多次丝路采风考察。这个过程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王西京:文化先行。这是当代文艺家的责任和使命。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陕西省美协开始组织陕西画家分期分批,沿着丝绸之路进行考察、写生、交流与学习,先后连续组织了30多次,从亚洲、欧洲到非洲。行程数百万公里,这在全国都是比较罕见的。

        采风过程中,我们时常思考:究竟中国文化该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进入到西方观众的视野中?创作《土耳其之父》就是我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这幅作品以土耳其开国领袖凯末尔为原型,用中国水墨加上写实手法创作,打破了土耳其观众对中国画固有的认知,体现了亲切和友好,在当地巡展时引发了强烈反响。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情感共鸣才会获得最大视觉效果,从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独具的魅力。

        围绕着这样的启示,随后我又陆续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令我大受鼓舞、坚定中国艺术家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这一认识的就是非洲题材。说真的,非洲很美,那种原始状态下的顽强生命力相当容易让人心生澎湃、激发灵感,创作出与平时明显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完成后到法国展出,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终极体现,让他们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阳光闪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问:说到国际视野,巴黎秋季沙龙展落户西安,不但是2019年陕西美术界的一件大事,更产生了不小的国际影响。能介绍一下这个标志性事件吗?

        王西京:作为国际著名艺术展会之一,法国巴黎秋季沙龙有着百余年的历史。高更、塞尚、毕加索等著名艺术大师都曾在这个沙龙中展出过他们的作品。

        随着陕西美术界与沙龙组委会从2015年开始的交流不断深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能否将这个含金量极高、却从未走出过国门的世界级展览品牌引入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光添彩?

        2018年,巴黎秋季沙龙给我颁发了三项大奖,其中一项为终身会员成就奖。我想,这或者正是我为两国文化交流尽一己之力的最佳时机。于是我们热情地邀请了其组委会成员做客西安。他们在此行中不仅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更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友好情谊。

        回到法国后,该组委会经过商讨,正式决定以春季展的形式落户西安并且常态化举办。2019年,第一届巴黎秋季沙龙西安春季展成功举办,从而实现了东西方两个艺术之都的一次牵手。

        回顾起来,能够促成这样的合作,其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过展览本身。民族复兴、经济崛起、文化自信,正是有了这三方面背景的支撑,我们才能做成过去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

        中华民族向来有着博大的天下意识与胸怀。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希望能以探索者、先行者和铺路者的魄力,为文化对外传播“踩”出一条路来。我们也抓住了机遇,比如成立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基金会、完善陕西美术产业、建立西安国际美术城、发展以美术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项目,为“台前”的放手拼搏做好了一定积累。

        事实证明,在以艺术之力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篇章的时候,要敢于不断拓展自己的境界与格局,如此才能成就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体现中国当代人文理想的大事。

        问:作为代表参加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又有何建议送给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

        王西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真切感人、语重心长,特别是他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不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文化情怀,更让我们倍感肩负责任的重大。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才能体现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成为了摆在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

        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我们这一代人伴随着共和国7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苦卓绝。我认为当代文艺家最不能丢弃的,依然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面对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所以我建议年轻的艺术家们,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去进行思考,去创作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价值观的作品,要捕捉人类共同关切的主题,去抒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也不负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