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创新、包容、开放: 数字版画《浙江精神人物谱》创作感言

        作者:应金飞2021-12-27 07:21:56 来源:美术报
        创新、包容、开放: 数字版画《浙江精神人物谱》创作感言

        应金飞 浙江精神人物谱 80×936cm 数字版画

        此次我的选题为《浙江精神人物谱》。2006年,习总书记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论述了“什么是浙江精神”以及“浙江精神指引下的农业文明、海洋文明”等观点。“浙江精神”核心是“创新”,“红船精神”被称作“人类首创”——首创即原创,这是浙江精神的内核。我认为,我的创作主题即为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总和的提炼,而所有的创新一定会遇到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系统性观念迭代缺失和相关机构的一知半解,因而“浙江精神”的另一关键词是“包容”。不同见解容易产生摩擦,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不包容,则无创新。

        数字艺术创作践行缘起。众所周知,任何艺术作品需要表达“精神”,但“精神”作为抽象主题却并不容易为形象所表达。基于对“浙江精神”的深入思考,我以为以平板绘画方式进行创作,其本身就是对“浙江精神”的深入“践行”。事实上,不管是画在平板上、纸面上,运用的都是艺术家原有的一套视觉经验,只是承载的媒介不同。当前科技发展,采用平板作画让我更便捷。作品通过数字记录存定下来,可以作为一种加密艺术储存并且极其环保。并且,加密艺术采用了与版画有限复制相似的认证理念,从而进一步确保了艺术品的“身份”。同时,现在00后、90后青少年,出生于大数据发展时期,他们可谓是全数据时代的人物,从精神上已经接受了数字时代的一切可能。人际交往本就存在多种维度,新的观念和体验需要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艺术一定要与时代同步,其内涵也体现在这观念的转换中。数字与艺术的结合已经无处不在。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带来的艺术上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出现必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关于表现语言的跨界。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过程中,利用艺术手段可以记录下许多历史性时刻。“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精神”这一话题在当下变得尤为重要。图像时代已经改变了公众对于作品的观看态度,其变化的深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这一切,鞭策着艺术家在创作方式、观念、以及切入手段方面产生变化和创新。2018年我第一次参加“百年追梦”主题性创作,选题为《世界互联网大会》,采用超尺幅水印版画的形式表现;2019年以水彩手法绘就《 两弹一星人物谱》。此次则采用平板绘画手法,每期创作我都完成了一次“跨界”。

        通过实践,我认为一个画种、一种画法能否得到发展,其问题的核心是边界在哪里?这关涉到“临界思维”。恰如我们头顶的灯所能照射的范围,其边界就是“临界”。仅在既定的灯光范围里思考问题其视野是局限性的。而如果当我们立足光域之外反观这个场景,或想象离开房间、甚至以高空的视角俯瞰,才能一层层打开视野,看到更多的东西,从而产生出新的认知结果。这就是离开“边界”看问题。同样,如果只在一个画种里面讨论问题,其认知就永远不能突破这一画种的边界。由此,艺术家必将面临“跨系统的陌生感”,而我用我的经验来破解画种的界限。总之,我的创作需要哪种方式来表达,就选择哪种,我不为自己“设限”。

        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浙江精神人物谱》是人物群像创作。虽然我使用的是平板电脑的绘图逻辑和工具,但具体操作过程还是像以往素描、水彩一样一笔一笔地进行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此次,在图式和氛围的营建上我也力求有所突破。为此,我将人像隐藏在漫漶斑驳的历史背景里,各个人物点到为止,有的人物甚至可谓面目模糊。而这正是我所谓的“模糊的精确”——人物精神气质的准确比形象准确更为精要。只要能准确表达出人物的核心气质,就无需多余笔墨,模糊反而会成就和丰富画面的美感。事实上,画面中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往往就是这种通过美感精准传递的精神和神韵。它通过人物的某些情绪或特征呈现,折射着画面背后的真实。比如,黄宾虹的形象,我主要刻画了他的头部和手部,虽没有画身体但人体结构是准确的;铸剑名师干将,则着力凸显剑之寒光凌冽的质感,人物退隐而产生神秘气息。总体上,我通过上述种方式调和画面中的人物节奏关系,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力求达到某种平衡。此外,在人物选择上,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新力,正是“浙江精神”的体现,同时也赋予了这幅作品双重意义。这些具体的表现经验,是我长期从事各个画种实践后的心得。

        事实上,很难想象艺术作品数字化后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这取决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取决于对人文艺术理解的深度。技术只能解决一个载体层面的问题,有技术并不代表有能力表达艺术。艺术家的观念、精神以及意愿等综合因素都具备,技术与创作才能有效的融合,从而完成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所以,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