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黄庭坚的砚山行

        作者:江进民 江思齐2021-12-26 08:38: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砚山宋代砚坊遗址出土刻有“嘉祐年”字砚石

          (2/3)▲清代徐毅手书《歙砚辑考》

          (3/3)▲清《西清砚谱》载“宋苏轼龙珠砚”背面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砚山,又名龙尾山、罗纹山,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原名龙尾砚)的原产地。婺源古属歙州管辖,物以州名,故龙尾砚又称歙砚。

        唐宋以来,歙砚备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特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曾徒步砚山,并赋诗《砚山行》,该诗是研究宋代歙砚的珍贵史料。本文就黄庭坚砚山行进行初探。  


        名贤曾到此山登

        2021年5月,婺源歙砚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汪鸿欣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拍得清代徐毅手书《歙砚辑考》,该书不仅记录黄庭坚《砚山行》全文,还写有题记和留题诗等。 

        黄庭坚《砚山行》诗文,在徐毅以前鲜为人知。据清代道光《徽州府志》记载,徐毅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徽州府新安卫守备,乾隆初年受命协助徽州知府采砚入贡,曾赴砚山督办歙砚,并于乾隆五年(1740年)撰成《歙砚辑考》。

        《砚山行》诗后写有题记:“与鲍曰仁善,因主其家,作此留记。”题记写明黄庭坚当年入宿砚山鲍曰仁家,并赋诗《砚山行》赠其留念。另留题诗曰:“名贤曾到此山登,爱砚欣然作砚行。镌石留题光动影,令人颂罢有余情。”从留题诗看,徐毅在砚山曾亲眼所见黄庭坚《砚山行》诗文石碑。可惜今石碑下落不明,无从考证。  

        经查询《黄庭坚年谱新编》《徽州府志》等史料,尚未发现记载黄庭坚婺源砚山行。探其原由:其一,据《砚山行》诗题记,黄庭坚即兴赋诗赠予鲍家,自己可能没有留记,是鲍家后人发现并刻石立碑。南宋之后,砚山开始衰败,少有文人墨客到此访砚,故徐毅之前文献未发现记载。其二,据《砚山行》诗云:“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此亦可佐证是个人慕名访砚,未惊动州县,亦无地方官员陪同。故州县地方史料没有记载。其三,据南宋杨万里《檆召溪居士集》原序记载:“是时书肆畏罪,坡、谷二书皆毁其版。”因黄庭坚为元祐党籍,曾受政治迫害,其诗文可能遭禁毁。    

        《砚山行》虽未见于清以前文献,但类似古人散佚诗文被后世发现时有发生。近年来,砚山先后发现宋代砚坊遗址6处,不仅出土大量废弃残砚和罗纹、眉子、金星等砚石,而且还发现刻有宋代“淳化”“嘉祐”等年号和“鲍、戴、王”等姓氏的砚石。这些出土物品与《砚山行》诗句“其间有石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居民山下百余户,鲍戴与王相邻里”内容相一致。此亦可佐证黄庭坚砚山行。


        步步穿云到龙尾

        宋代文人墨客爱砚成风,尤其钟情龙尾砚。其中“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或著书赋诗,或藏砚题铭。

        苏轼《孔毅甫龙尾石砚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在《砚史》中记录:“今但曾官歙者,必收百余枚。”蔡襄诗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黄庭坚称其:“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

        正因为龙尾砚有君子之风,禀天然之色,才使得黄庭坚迢迢远行,寻梦砚山。宋代砚山交通不便,《砚山行》诗云:“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路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黄庭坚砚山行徒步哪条驿道?

        据《歙州砚谱》《新安文献志》等文献记载,宋代从歙州(旧称新安郡,后称徽州府)到砚山有两条驿道。第一条,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自歙州大路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三十里至罗纹山,皆山谷大林莽,盘屈鸟道也。”据此文献,该驿道从州治歙县出发,经休宁县璜茅村扶车岭入境婺源,至大畈村西坑口,再经西坑岭、茗坦村、砚山岭到砚山。第二条,明代程敏政《新安文献志》“汪绍传”记载:“婺源县簿吕广问,值靖康之变不能还,留以为师……初驿道由里中达休宁之璜茅,曲折涧谷,水暴发,桥道皆坏,乡人病之。君言于郡府,愿以资辟芙蓉对镜驿道,直抵璜茅,较旧路近十有五里,且无水患。”据此文献,该驿道从州治歙县出发,经休宁县璜茅村新岭入境婺源,再经塔岭、羊斗岭、对镜岭、茗坦村、砚山岭到砚山。第二条驿道由大畈乡贤汪绍在靖康之变后出资新辟,而黄庭坚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去世,故不可能是砚山行驿道。

        因此,黄庭坚砚山行应为《歙州砚谱》记载之驿道。理由有三:一是其记载的路程与《砚山行》诗句“新安出城二百里”相近。二是其记载的路况与《砚山行》诗句“走峰奔峦如斗蚁”相符。三是唐积曾与黄庭坚同朝为官,《歙州砚谱》是唐积在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担任婺源县令时撰写。而黄庭坚在英宗治平四年春,赴礼部试,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


        还与空山救枯死

        黄庭坚何时赴砚山?《砚山行》诗曰:“自从元祐献朝贡,至今人求终不止。”据此推断,砚山行最早应在元祐之后。

        元祐为宋哲宗年号,共9年。据《黄庭坚年谱新编》记载,其元祐元年(1086年)至五年在秘书省和史局任职,未发现有取道砚山的经历和机会。元祐六年至八年,其间,因母病逝,护丧归家,居丧分宁,亦不可能赴砚山。哲宗绍圣元年(亦称元祐九年)至徽宗崇宁四年,其间有两次转道砚山机会。一是绍圣元年四月除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六月令赴京畿勘问。二是徽宗崇宁元年,六月领太平州事(今安徽当涂县),九日而罢。因其年59岁,体衰多病,不可能徒步赴砚山。其他时期均被贬在四川、湖北和广西等地。

        据年谱记载,黄庭坚绍圣元年四月除知宣州,五月从洪州乘舟赴宣州。未抵任,旋改鄂州,尚未到官。六月下又命管勾亳州明道宫,且令赴京畿勘问。其间,因任职不断变化,疲于奔波赴任途中,应无闲转道砚山。另据《砚山行》诗云:“森森冷风逼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按此诗文内容,赴砚山不可能是六月。同年七月,黄庭坚乘舟赴开封府陈留,途经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与苏轼相遇,湖中相会三日。彭蠡相会时,曾一起赏砚、论砚。苏轼还为黄庭坚作《黄鲁直铜雀砚铭》,并镌刻砚上,且有“绍圣元年七月十三东坡居士书”款识。

        苏轼一生爱砚,尤其酷爱龙尾砚,如《龙尾砚歌》诗曰:“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其弟苏辙曾任歙州绩溪知县,其子苏迈亦任饶州德兴县尉,绩溪与婺源同属歙州,德兴与婺源相邻。苏黄相会鄱阳湖,邻近婺源。故苏黄论砚时必谈及砚山龙尾砚。黄庭坚亦早有慕名向往,其诗《次韵李之纯少监惠砚》云:“探囊赠研颇宜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才美,物欲致用当穷搜。”

        黄庭坚七月彭蠡相会后,九月过池州,其间八月无记录,有闲时转道砚山。当年元祐党争加剧,章惇为相,蔡卞为国史编修官,苏黄两人均受打击,贬职流放。黄庭坚此行赴京畿待候勘问《神宗实录》之诋诬,心中感慨不平。这也可从《砚山行》诗句“愿从此砚锺相随,带入朝迋扬大义。写开胸臆化为霖,还与空山救枯死”得以考证。

        纵观有宋一朝,文坛大家徒步砚山,恐怕只有黄庭坚一人了。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3(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