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宋学勤:需寻求城市雕塑中审美趣味的公共性

        作者:宋学勤2021-09-11 07:47:59 来源:中国美术报
        宋学勤:需寻求城市雕塑中审美趣味的公共性

        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  安然行摄

        如果城市的某决策者以自己的审美趣味为标准新建一个“关公”或“财神”之类的城市雕塑,并设置在城市道口使之成为“文化地标”,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批评其审美趣味恶俗不堪,污染城市视觉,是典型的“美盲”。但若他把罗丹、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世界一流雕塑家的作品设置在我们的城市里,是否就真的会赢得很多市民的审美认同并加以赞扬呢?当说到城市雕塑缺乏公共性时,我们通常是在简单地批评决策者以“美盲”的素养干扰雕塑创作之后,就只是简单地批评雕塑家没有处理好雕塑作品与周边的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没有实现作品与观众的互动,而忽略了审美趣味的复杂问题,以及通过建构审美趣味的良性互动机制来提高公共性。

        现代美学家历经千辛万苦,为千差万别的趣味寻找普遍的有效标准,最终并未成功。后现代美学家激烈抨击传统审美趣味中所蕴含的不平等性、不公正性,力图倡导多元的审美趣味,解构美学霸权,但颠覆以往的权力话语之后,继之而起的又是一套新的权力话语。所以我们发现,审美趣味的标准并没有本体论的根据,而是社会权力的体现,是文化教化的产物,同时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昨天人们认为的低俗艺术,在今天又成为高雅艺术(比如宋元时期兴于“勾栏瓦肆”的词曲,在今天成为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此时无论赞同“审美趣味无争辩”,还是论证城市雕塑之雅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合法性来讲,城市雕塑占用了城市公共土地和空间,当然应对拥有该土地和空间所有权的全体市民负责,也就应当顾及市民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众口难调”,今天审美趣味已成为个体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标志,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执政者都无权去干涉市民个体的审美权利,反而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因此,在保证市民(公民)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寻求的城市雕塑中审美趣味的公共性,就落脚于全体市民审美趣味的“最大公约数”。

        当然,机械地理解审美趣味的“最大公约数”,最后出来的结果可能是这样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刘德华的鼻子、唐国强的脸、TFBOY的衣着、周杰伦的嘴巴等组成的一个人,背靠着黄山迎客松,脚踩在长城砖石上,比划着奥特曼的造型……其实类似的例子,1994至1997年俄罗斯艺术家科马和梅拉米德就已经尝试过,他们做了一个名为“人民的选择”的系列绘画项目,在创作之前找了民意调查机构对市民的审美趣味进行调查,并以此数据为指导绘出了每个国家最喜欢的绘画和最不喜欢的绘画。其中《美国人民最喜欢的画》里,华盛顿站立在湖边,三个小孩子在湖边行走,两只鹿子受惊吓而跑向湖心。这表明,我们容易把审美趣味的公共性简单地理解为审美的普遍性(更何况审美存不存在普遍性还值得商榷),或者把市民审美倾向的某些元素简单相加。对城市雕塑的决策者来说不仅是懒政、滥用职权,还是审美素养低下的表现;对城市雕塑的创作者来说,是缺乏将各种审美诉求和元素、符号等加以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理想的情况应包括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政府机构的“决策者”应转变职能和态度,成为创作城市雕塑作品的“服务者和协调者”,如要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态度,也应当以普通市民的身份进行;第二,政府机构在进行服务和协调时应尽可能地召集有代表性的市民和专家群体,收集市民审美意见,其获取的“最大公约数”应是审美意见的公约数而非具体作品中艺术元素的公约数;第三,在召集有代表性的市民和专家群体讨论城市雕塑方案时,应主要包括普通市民代表、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施工单位、艺术理论家、收藏家、艺术史家、艺术商人、政府机构人士(文化官员)、城市规划专家、建筑师、财务和审计人员、造价和预算人员等;第四,在对城市雕塑方案进行具体的讨论和论证上,可以以听证会、研讨会、座谈会、投票表决等方式进行,既讲民主,又尊重专业人士意见,既讲审美,有序合法,又注重经济高效。

        普通市民并未注意到审美趣味背后所蕴藏的权力关系和等级制度,原因就在于艺术活动中的审美趣味是一种隐性或不可见的存在,它把某一团体或某一部分人与其他团体或另外一部分人区隔开来,造成艺术资本占有者对其他市民的审美活动以不可见的、隐性的操控和引导。所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总是试图站在普通市民(尤其是文化弱势群体)的立场上批评这种权力关系和等级制度,试图建立绝对公平的社会审美关系,并以为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公共性。但另一方面,在资本、政治和文化上占优势的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审美趣味的这种操控和引导,又巩固了已有的审美权力关系和等级制度。两方面力量既在对抗中不断变化,又在博弈中相互依赖、不断发展,形成一种互动机制。只要上文四个环节能够实现,这个机制就在总体上保持良性发展。因此,在制定城市雕塑方案的过程中,应理性看待审美趣味背后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一种互动机制:艺术的历史、艺术的理论知识、艺术的技术知识等,是城市雕塑作品的审美趣味得以鉴别的前提和基础;艺术家、作品、民众、艺术评论家、收藏家、艺术商人、政府机构(文化官员)等都是这个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和力量。此外,在艺术的历史、艺术的理论知识、艺术的技术知识等方面,不断通过艺术教育来提升市民艺术素养,也是实现公共性的重要保证。在一个艺术的良性互动机制下,审美趣味不是强加给我们的某种偏好,而是引导我们在一个更加广大的领域去自由地做出选择。所以,市民能在日渐丰富的作品中更加自由地选择才是公共性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0(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