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国画 书画 写生 水墨 画家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笔落青山流清韵——白晓军水墨写生作品赏读

        作者:伊红梅2020-11-21 08:09: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池塘微雨(中国画) 白晓军

          在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中,写生自然山川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和手段。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强调游历和体验自然山水,借此酿育山水情怀和对自然山川的审美观念。新美术运动为了改变传统中国画程式化的弊端,一批从欧洲留学归来的画家,倡导走进自然写生真山真水,以此改造和传承传统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景写生更是成为画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并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不但表现了自然河山,还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如今,画家写生创作已成为常态,大自然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纷纷从各自角度审视和体验山川之美,把这种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桂林籍画家白晓军近日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举办的“心迹墨痕”水墨写生作品展,给我们展示的即是他近年来写生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心迹”轨道,以及由此影印出的“墨痕笔韵” 。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白晓军的中国画山水主要是表现桂林山水和桂北风光,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对家乡桂林,他有着难以名状的情感,这里的奇山秀水、葱翠林木,还有各少数民族的民居,带给他无穷无尽的艺术灵感和鲜活的创造力。他常年带学生或独自一人深扎到桂林、桂北山区写生,每次都带回来一大批写生佳作。在其《清漓深处》中,淋漓的墨色在苍拙的笔触和皴法的对比下,显得苍劲而润透,体现了桂林山水的雄壮之美; 《江畔人家》则通过苍劲的笔墨刻画树木、石山来衬托出林中山下的农舍,并以远山的云雾增加画面的灵动,凸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烟雨木龙湖》虽然画面清润灵秀,但树木、亭塔小桥的用笔朴拙,使画面呈现出苍拙之美。白晓军山水画的苍劲雄奇,并没失去桂林山水的灵秀润透的特点,他通过多层次的笔墨渲染,以及对云雾的巧妙处理,在对比中营造了桂林山水独特的审美意境。这种表现语言,成为了他的艺术面貌。他的这种富有个性的笔墨语言,还运用在桂北山区的表现上, 《旧村小院》浓淡变化墨色在简练、苍劲的笔线对比下,把古院庭表现的古香古色; 《雨后池塘有蛙声》古院落在相互交融的笔墨中若隐若现,前景的古树用笔苍拙,却把景象的神秘与沧桑表现得淋漓尽致,池塘未见,蛙声已闻,意境空灵。 《山村记忆》则用同样的语言,把桂北山村表现得如临其境,使人深切地体验到山里人家的别样风情。

          白晓军的山水画还强调对线的表现。他的线苍劲而灵动,从心随性,写意味十足。除了研习传统,更多得益于他“师法自然” 。白晓军继承了导师黄独峰一直倡导的“到大自然中去”的艺术思想和观念,并把写生作为自己艺术创作和探索个性语言的主要手段。他不但在广西境内采风,还经常带学生到全国各地写生创作。面对大自然时,他从实景物象中观察、提炼更合适表现自然景象的笔墨语言。在《隐山脚下见斯景》中,虽是画古建筑,但对建筑物和林木的刻画,完全是画家个性语言的表现,没有概念的符号; 《雁园透荫》也体现了这种审美效果,他笔下的树木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南方的树木,亲切而鲜活。

          山水画重意境营造,写生创作也应如此。从“看山是山”“看山非山”到“看山还是山”的转换中,画家通常经历从“见山画山”“见山写情”到“写心中山”三种心境,需要从“师法自然”“借景抒情”到“写心中山水”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要求画家对自然景象要有真切的感受,还要求画家对中国画山水的审美精神、审美观念有深刻的理解。这种抒发自由心性的书写性,对于白晓军这位痴情中国画的画家而言,是促使其作品升华至清奇格调的核心。也正是这种淡泊明志的书写性,使白晓军在技法的把控与笔墨的提炼过程中,画面的水墨渲染产生了浑厚华滋的审美效果,从而实现了由自然山水向文化山水的跃变。白晓军的写生的足迹遍及桂林市区的山水名胜——独秀峰、普陀山、七星岩、叠彩山、伏波山、芦笛岩、龙隐岩、小东江、月牙池、芳莲湖、木龙湖、隐山、南溪山等,许多作品的画面隐透着强烈的桂林地域性文化气息,譬如旧村系列、江头村系列的老屋、石板路、古巷、古藤、古树等历史久远的人文元素,成为白晓军许多写生作品的画眼,悠悠诉说着桂林往事的并不如烟。雨城桂林,经常一夜细雨不期而遇,白天又是晴空万里。白晓军在凸显他的人文山水的同时,深谙这座城市雨水充沛的特性,故而迷蒙神秘的烟雨自然呈现为他不少写生作品里立意鲜明的图景, 《旧村宿雨》 《雨后芦笛岩》 《伏波雨霁》 《九屋江头村遇雨》 《叠彩山雨意》 《微雨湿清秋》《雨后双桥》等一大批雨景写生作品,成为白晓军对这座举世闻名雨城的真实写照,这些作品的背后,饱含着他对文化桂林无限眷恋的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8(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