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徐三庚的篆刻艺术

        作者:胡代林2020-09-07 08:01:11 来源:美术报

          (1/4)徐三庚 桃花书屋 白文印

          (2/4)徐三庚 徐三庚长年 朱文印 47岁作

          (3/4)徐三庚 徐三庚于道光丙戌岁后浴佛十日生 朱文印 印文内容为徐三庚的生辰信息

          (4/4)徐三庚 绳其祖武寿考维祺 白文印 61岁作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徐三庚(1826年-1890年),晚清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浙江上虞人。字袖海,一字辛谷,号西庄山民、金罍、井罍、井罍山民、金罍道士、金罍野逸等,另有诜郭、似鱼、翯嘫、翯嘫散人、大横、余粮生、亸花仙史等别署。斋名有似鱼室、沤寄室等。生前辑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卒后有《金罍山民手刻印存》、《金櫑山人印存》、《西泠印社藏徐三庚印集》行世。2013年袁慧敏编着《徐三庚印举》(袖珍印馆丛书),收印一百六十一方,精选各家之藏,益王秀仁集拓《袖海印存》,册中有颇多旧谱未见之作。

        徐三庚在晚清书法史和篆刻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徐三庚的书法各体皆能,尤精篆隶,奇瑰劲涩,面目独具,惜存世无多。而其篆刻成就源于书法并高于书法。徐三庚将自己“婀娜多姿”的篆书引入篆刻,于邓石如、吴让之后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成为“印从书出”的代表,后世誉为“吴带当风,姗姗尽致”。如果说篆刻艺术是研究徐三庚的重点,那么“印从书出”则是研究其篆刻的重点。

        |生平|

        据《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五记载:“徐三庚,字辛谷,世居南乡象山。常绘田贻谷图见志,工篆隶,尤精抚金石文字。凡书画家图章,多出其手,名动公卿,先后为徐学使树铭,杨抚军昌睿,连将军成幕宾。别号金罍道人,有《似鱼室印谱》行世。”

        有关徐三庚的生平事迹,见诸典籍的详细的不多。徐三庚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年幼不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稍大即外出谋食,他十几岁就到一道观打杂。何以走上专业的书法篆刻道路的呢?是受道观中一道士擅长书法篆刻的影响而渐入门径的。早些年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谋求生路,后来客居上海以“浦寓斋”卖印鬻书为生,直至离开人世。徐三庚可以说是一位职业的书法篆刻家,一辈子就以此为生,且艺术风格鲜明,具有开创之功。虽然他的朋友圈和交际半径不是很广,但他善于思考,勤于创作,书法篆刻并进。

        徐三庚生活的时代,正是浙派印风盛行之时,在他的从艺之初深受浙派的浸润和影响,而后在浙派的基础之上融汇皖派之长,兼具二者之长,融为一炉,从而形成篆刻的自家风貌。正如,著名书法篆刻家熊伯齐先生在他的《评十二印家诗》中对徐三庚作出如实评价:“当风吴带说徐君,遒丽刀锋亦绝伦。逐态舍文成憾事,东邦何故众故人。”诗中道出,徐三庚的篆刻艺术宗法浙派及皖派的邓石如等,用刀老辣劲力爽快,特色鲜明。白文多以切刀仿浙派。而朱文印则在邓石如小篆的基础上,让头舒足,特别柔媚。

        徐三庚在年轻时对浙派各家进行过深入的学习、临摹和研究,如赵之琛的清劲、黄易的凝练,这些浙派篆刻家的特点皆能烂记于心,流泻在自己的刀下。这类作品在其30岁之前的大量临作中有所体现。后开始以皖派的邓石如为宗法,像他28岁左右刻的“风流不数杜分司”就是这一类的印章。在学习创作中,徐三庚将邓石如的婀娜多姿、结构舒展的篆法融入到自己浙派的婉转淳朴的风格之中去,大概40岁后的作品已经突破了明清流派印的束缚和制约,眼界更宽广,对三代秦汉金石均有所涉略,更加大气可观,印外求印,对印学的发展而言,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从而走出自我面貌:飘逸遒丽,风标独立,与时人拉开距离,不流于时弊,风格嘎嘎而独造。

        |篆刻艺术分期|

        十几岁到45岁前是徐三庚篆刻艺术的学习期和初创期。

        45岁左右是徐三庚篆刻创作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精品频出。如45岁时所刻的“桃花书屋”,结体圆劲茂美,运刀醇厚灵动,冲切互现,具浓厚的笔墨感。46岁时所刻的巨印“禹寸陶分”,取法汉碑额,婀娜多姿,奇正相生,一种豪迈过人之气不可磨灭。边款大小参差,气雄力厚,真有百读不厌之魅力。47岁时所刻的“头陀再世将军后身”则更奇,细观原印方知,此印钮首可能有损,徐三庚极有创意地将钮首部磨平篆印,以取其自然,而原应篆刻处则素面朝天了。此八字印繁简伸缩,向背互借,若无意中具天趣,结体、运刀皆精能之至!徐三庚48岁时居广州两年,治印既多且精,为秦袓永所刻的“晴窗一日几回看”,奏刀如笔,气浑神和,刻罢余兴未尽,又刻款五面,其中“挹其风规,漱其芳润,于有笔处求法度,无笔处参神理”之论则尤高矣。徐三庚53岁时刻“徐三庚印”及“褎海”自用大印,真力弥满,苍古雄浑,呈现斑斓古朴的金石意趣,两印的隶书边款也一如其书,贯气得神。

        徐三庚55岁后,印作数量已有减少,但更为精到,56岁时为子垕所刻的“光煜长乐”,老辣痡峭,纵横自如,宛如笔书,三面边款也凝练内涵,徐氏亦自盛称得意。在此前后也为蒲华刻名印多方,均为至佳名作。徐三庚60岁后印作颇少,旧谱中有几方为冯穗知所刻佳作。62岁时为日本秋山白岩所刻的对印,可能由于仓促,略显疲态。据此,有人推测,徐氏可能因健康原因而封刀了。其实不然,徐三庚60岁后刻印数量确有减少,但一直有精品问世。近年来笔者访得其60岁后有年款的印作多方,如60岁时所刻的“关东大侠”,此印长逾5厘米,四字直排,浑融清健,笔多者密,笔少者疏,一任自然,笔意浓重,韵味无穷。61岁时所刻的“绳其祖武寿考维祺”,方圆相参,刚健婀娜,虽取法吴让之而极具个人风貌。款署:“是法吾友吴让之每喜为之,兹拟其大意,不识啸尘仁兄是为然否?丙戌六月,袖海徐三庚志。”此印款披露重要信息,即徐三庚与吴让之有交往,两人有共同友人岑仲陶。徐三庚奉行君子之交,依其“吾友吴让之”之称,决非无缘之语。此边款十分精到,乃徐三庚晚年边款的新意境也。

        徐三庚63岁时为海上收藏名家龚心钊及其兄龚心铭各刻象牙印两方,游刃擒纵自如。64岁时曾为龚心钊刻朱文对印,“仲勉选藏津品”,款署:“泗水濒庵主作界格朱文。”“泉为龚钊所得”,款署:“乙丑花朝,褎海作于春申浦,时年六十有四。”此印甚小,但徐三庚眼明如镜,心细如发,不窘于小而游刃有余,乃保持其运刀精准,不加修饰的特色。

        |印外求印|

        徐三庚作为晚清时期的印学大家,他对篆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外求印的实践。在他有限的生命当中,能够将三代吉金、瓦当文、汉代碑额、砖瓦铭文、秦权诏版等各种文字悉数收入自己创作的素材库中,运用在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这在当时无疑是走在前列的,具有开创之功。如他的“陈政均金石诗书画印”,就是仿作汉金文;“岁华似箭堪惊”一印,是仿制于摩崖刻石;“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一印是仿瓦当而成。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徐三庚将封泥的艺术样式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篆刻创作当中,并在显要位置注明是仿印,足见他的取法广泛和对创新的谨慎态度。

        他的篆隶特色鲜明,以劲险挺拔、奇态横生独冠当时,为人称道。作为“印从书出”的篆刻名家,年轻时即遍习秦汉诸碑,用功甚勤,其书法以篆隶二体最为精能。他的篆书有二种风格,一种是取法《天发神谶碑》,以此碑为安身立命处,终身取法亦为一奇,可能这奇伟惊世之气概为徐氏激赏。此碑的临习取法颇难,即便是功力至深的吴让之临习也颇难称手,而徐三庚在30岁前已驾轻就熟地将其融入印中,朱白文皆佳。区别于年轻时秀润,至老则越趋苍老雄浑。他62岁时为日本学生秋山白岩所临的“吴天玺纪功碑百十字”四条屏已至厚重流动、纵横自如之境。徐三庚不但临摹此碑,还常取其意作书。他于48岁时集吴梦窗词句十八言龙门对“人瘦绿阴浓,清睡休迷,向梦里消春,酒中延昼;夜寒吴馆窄,新诗细擪,在镫前欹枕,雨外熏炉。”《吴记功碑》为面,小篆为本,意到笔随,心手相得,这种方法为徐氏常用。

        另一种风格的篆书是以邓、吴为本体的小篆,如为秦祖永题“桐荫论画”的这一类的,更多的是一种小篆的变体。这一类篆书风格多样,如58岁时为楚卿录金农砚铭,此近六尺长条幅四行书,篆法清健灵劲。用书刚柔相济,字取横势,于婉转清丽中显朴厚。60岁所书的《出师表》,不执不滞,生意内盈,生气外呈,极为精到。徐三庚这类篆书的特点,最主要是将邓、吴小篆由长变方,横向取势,此类结体方法取法杨沂孙,而灵动过之。徐三庚62岁时为杨沂孙的篆书《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刻本题跋曰:“濠叟书神似《石鼓文》,予素所膺服。”乃由衷之语也。

        徐三庚学前贤书能抓住要领,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可谓学书在法,而妙在人矣。徐三庚的隶书较篆书少,晚清的隶书大都受邓石如影响,颇难脱其樊篱,即便是赵之谦如此聪明絶顶的人,也在力学邓隶之厚、之重,尤其苦学其波磔之趯法。徐三庚的隶书则取劲健轻灵,与其篆书有高度的吻合。

        清人赵之谦曾有过这一说法:“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有笔有墨,才是书法篆刻具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否则,就只有刀与石的分离。徐三庚是中国文人篆刻史上印文篆法与自己的篆书风格最为一致的一位,相得益彰,互为融合。代表作“秀水蒲华作英”一印,印面篆书结体中宫紧实,上紧下松,笔画求其舒展,飘逸俊秀,通过刀锋见笔锋,实现了书印融合。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徐三庚的篆刻艺术对国内的影响小于对日本的影响。我们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对徐三庚的篆刻艺术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看待、来研究。

        徐三庚的篆刻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篆刻模式,以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模式提供了一种范本和审美的标准,启迪着后人不断地探索前进。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8(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