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立足于当下的家园意识——新世纪“水墨进行时”的20年

        作者:鲁虹2020-08-24 06:37: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立足于当下的家园意识——新世纪水墨进行时的20年

        山水谱(互动装置)  李邦耀

        编者按:近日,广东美术馆策划举办“水墨进行时:2000—2019”展览,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水墨创作进行了一次学术梳理。本版特刊发展览策展人、批评家鲁虹撰写的文章,以期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大格局中,水墨艺术的发展与当代演绎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实现与西方当代艺术真正平等的对话等问题。


        今年6月中旬,恰逢我写完《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一书并交稿给上海书画出版社之时,突然接到了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打来的电话,即希望我能近期策划一个展览。深知在疫情期间有如此之举实属不易,于是,我便按书中有关中国新水墨的章节稍做调整后递交了策展报告。令人没想到的是,广东美术馆方面不仅很快批复这一报告,还迅速组建能力很强的工作班子推进了展览工作。其实,做该展的想法始于前年我在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之时,因为那个展览的时间跨度太长,所以没可能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新水墨给予更加充分的呈现,而举办此展既能弥补当初遗憾,也能进一步推动必要的、深度的学术梳理,并引发国内外学术界、收藏界对中国新水墨有更深入的关注和了解。


        传统不是守出来的

        相信所有熟悉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发展历程的人都知道,所谓“新水墨”的概念乃是相对于“中国画”提出的。与后者主要在传统文人画框架或徐悲鸿写实框架中进行变革不同,其在有效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同时,已经大跨度超越了“中国画”固有的观念、图像与表现体系,并在不断蜕变的过程中建立了全新的地平线。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新水墨”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出格做法似乎有些割裂传统、数典忘祖的味道,但还原到具体的时空中,我们并不难发现:大多数从事相关探索的艺术家当时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借鉴,乃是为了突破呆板、僵化、陈陈相因的水墨表现规范,以便寻找到与时代审美追求相吻合的创作突破口。可以说,他们一方面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批判吸收、改造重建和促使其中国化上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利用现当代意识重新发掘了传统艺术中暗含的现当代因子,结果也体现了一种立足于当下的家园意识,而这对促进古老画种的现当代转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因如此,“新水墨”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传统,已逐渐被人们接受,进而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其过程足以表明:传统并不是守成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这就好像写实水墨从产生到被接受一样。


        参与国际对话的重要文化资源

        2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新水墨”的发展,既出版了相关专著或一些文章,也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在此过程中,经常有人会问我,如今的国际艺术界,无论是在办展方面,还是在讨论艺术问题方面,显然都不太注重画种与媒介的区别,为什么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中,人们要反反复复讨论水墨问题,并围绕其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或出版各类画册和书籍呢?对此,我想回答的是:水墨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发展的历史了,与油画、版画、水彩等相比,其并不纯粹是一个画种的概念,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参与国际对话的重要文化资源。如果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大格局中,没有水墨的参与,无疑将是我们文化生态上的巨大灾难。而此次展览的举办恰恰是为了促使相关艺术家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主动、严肃地面对传统文化;更加积极地介入当下,进而寻找到将过去或现在转换为艺术作品的有效表现方式。

        纵观世界当代艺术的格局,我坚持认为,在西方艺术思潮居于主导地位的当下,在世界当代艺术有同质化发展趋向的情况下,我们的新水墨艺术家倘若不与传统文化或当下现实建立必要的联系,进至完全照搬西方的艺术观念与风格,不光很难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与自尊原则,也很难与西方当代艺术展开真正平等的对话。因此,对于一切具有使命感的新水墨艺术家来说,如何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来建构我们的主体、身份与艺术史是至关重要的。也由于相关努力尚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之中,故本展的命名,除重在强调新水墨的动态因素外,亦对其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自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新世纪以来新水墨的具体发展状况,本展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老传统的借鉴”,其中,老传统特指1911年以前就存在的古老文化传统;新传统则特指民国已有的传统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红色传统”。毫无疑问,在后者之中,1949年以降的时间段显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在此部分中推出的一系列作品则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了相关艺术家的努力。第二部分是“另类水墨”,实际上,此一部分的参与者有来自两方面的艺术家,一方面是个别虽然还在使用水墨媒介,但在创作观念与手法上与传统中国画距离拉得特别开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也邀请了一些尽管是用非水墨媒介,如油画、装置、影像等进行创作,但对传统水墨有着明显借鉴的艺术家。相信此一部分的设立对于加强中国当代艺术与新水墨的互动关系会产生积极健康的作用。第三部分是“对现实的积极介入”,通过展出的作品,人们会明显感受到,由于许多新水墨艺术家在对现实的介入中能够自觉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于是使他们在成功寻找到了适合自己表现的艺术主题与观念时,也很好转换出了具有个人特点的图像与表现手法,其成功之处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但愿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有益于理论家们深入研究相关艺术规律,而且能够与艺术家们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

        另外,关于挑选参展作品的具体标准,大致是按以下几点去做的:一是作品是否提出了当代文化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二是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从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情境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对西方作品的简单转换与摹仿;三是作品是不是用中国化的视觉经验——如中国符号和图像等来进行表达,以突出本土身份;四是作品的表达是不是很智慧;五是作品在语言上有没有创造性。当然,有关这些问题的标准需要放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用比较与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作品来谈。

        时代的发展为新水墨艺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更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作品表明了他们的艺术敏感、历史责任感与艺术才华。衷心地祝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取得更大更高的艺术成就。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9(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5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