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红色的美术史歌

        作者:萧鸿鸣2020-08-17 00:00: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色的美术史歌

        《中国红色美术史》  邓向阳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版

        “红色美术”是一个大课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在共产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为指导,这一处于特殊时期和特殊地域、有着特殊指向的美术形式,精准地把握了那个时代赤贫民众的社会需求乃至精神上的渴望。它适应了自身所处的特定的乡村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这一经历了近百年的浴血奋斗而形成的“红色”审美取向,有别于并凸显于历朝历代娱情于乐的定式,展现出自身的战斗个性与理想风采。在中国几千年来的美术史上,“红色美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璀璨一笔。

        在现有的美术研究乃至涉及“红色美术”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的世界观和研究角度,都明显地带有某些偏见和局限性。他们对“红色美术”的表达形式和作品内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轻视态度,甚至有时还会充斥着某种敌意,尽管这些态度和敌意有时是以隐晦甚至是躲藏的方式来表达的。

        在这近百年的现实世界里,“红色美术”不仅摆脱了旧有的灰暗的、陈旧的审美观,而且以惊雷般的呐喊唤醒民众并建立起鲜明的艺术形象,它那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的图文样式,对“红区”的民众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对腐朽的统治者、来自东西方的侵略者、投降者、伪政权下的虚与委蛇的“艺术家”等形形色色的人群来说,它犹如投出的匕首、挥舞的大刀和刺向心脏的红缨枪,让本是万马齐喑的旧中国在这场红与黑的伟大博弈中,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建立起了凤凰涅槃般的新中国美术。

        对于“红色美术”的社会基础、民众心理、隐藏在美术现象后面的精神实质,以及影响了当时乃至以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红色美术”实践等,我们均需用理性的眼光和科学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与阐释。这便是邓向阳努力要写好这部《中国红色美术史》,并始终充满热情与动力的原因。

        邓向阳是一个来自革命老区江西黎川,濡染了前辈革命者热血,有着一种特别的“红色”基因,有思想、有担当、有节义,甚至有些当年“革命者”性格的人。身负这种气质,并以他多年从事书画的实践积累,邓向阳对“红色美术”的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并对重要的作品进行阐释,针对其不足与缺陷进行评价,始有这部《中国红色美术史》。

        成就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不可或缺、有别于现阶段其他作品、具有独特见解的“红色美术”理论著作,无疑既考验学术能力,又考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取舍,更考验价值体系的认知,还考验论证与阐释的准确性。

        建立在自我觉醒基础上的《中国红色美术史》,摒弃了简单、陈旧的研究方法,而以完全的“艺术”态度,从美术学的专业角度,来对这一影响了中国命运、从20世纪初年畅行至今的美术大实践,加以理性的论证与阐释,将那些附着于“红色美术”的表面现象剥离,将一个鲜为人知或难以为人所知的“红色”本质,直现且有理有据地摆在读者面前:在对“红色美术”具体作品的产生、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出必要的交代后,对其中提到的每一件作品均有细致、深入的美学分析;对于“红色美术”的表现形式,在解读其创造过程并指出其独特之处外,还对其不足与缺陷给予了理性的剖析;在整体把握“红色美术”现象时,采取了一种以往从没有见过的“红区”与“白区”“长征”与“围追堵截”“特区”与“沦陷区”“国统区”的比较论证方法,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指出“红色美术”在国家危亡、民族涂炭的紧要关头,凸显出的巨大力量与价值,阐述了个性鲜明的“红色美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既会虚化我们的现在,也会迷惑子孙的未来。

        今天,各种美术观念层出不穷、冲击不断,美术样式丰富多彩,在五花八门的作品面前,“红色美术”看似已经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不那么让人赏心悦目,但是“红色美术”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是那样地直指人心!那样地振奋人们的精神!那样地让民众感觉到希望!它激励着广大人民,抱着一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从灰暗、残酷的现实中走向硝烟滚滚的战场,夺取一场又一场伟大的胜利,最终让一个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高奏凯歌,走向了灿烂的今天。这是红色美术最值得称道、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中国红色美术史》以史歌的方式,让“红色美术”的巨大价值再次得以展现。

        (本文为《中国红色美术史》序言)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9(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