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国际交流视野下的建筑与园林

        作者:李亦奕2020-07-26 07:48: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王澍设计打造的“建筑版《富春山居图》”——富春山馆

          (2/3)董豫赣在江西德安设计建造的现代版古典园林“耳里庭”

          (3/3)朱锫为第12届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设计的作品《意园》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交流与碰撞一直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点在建筑与园林领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与邻国在不断的交汇与融合中形成了鲜明的东亚建筑与园林文化共同体,同时东西方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技法也早在全球化以前就开始了相互间的影响与渗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云下,“去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因此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建筑与园林文化发展的诸多瞬间,检验其在建筑与园林历史发展中所激发的新的灵感与动力,显得尤为重要。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策划的“管窥东西:国际交流视野下的建筑与园林”论坛上,多位国内外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了建筑园林研究的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拓展了该领域史论研究的视野和发展方向。


        寻找当代园林方法 

        营造诗意栖居

        园林是一种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建筑综合艺术的美。中国古典园林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自古以来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之境。这其中涉及几种艺术形式的对话关系:园林是造林艺术,诗情是文学艺术,画意是绘画艺术。以此为基础,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终探讨的是自然与人工的关系。

        建筑史学家曹汛将中国园林进行了三种分类,并以苏州天平山庄、扬州瘦西湖与苏州藕园为例,认为其体现了园林从自然、近郊逐步过渡到城市的不同特性。由此,曹汛进一步讨论了园林建造与人之性格的关系,他认为这形成的是一个体现“天人合一”观念的闭环:自然环境塑造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以此为基础去指导园林建造;而园林建成后将会对人产生反作用,使人平静气质、生活高尚、陶冶情操,而后进一步影响整个民族的品格。

        事实上,传统园林营造方法一直为中国当代建筑界所重视,也是建筑师们创作的重要源泉,如王澍于1999年提出的“园林的方法”在他此后的设计和思考中不断发展,并体现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宁波博物馆等创作实践中;董豫赣更为深入地研究传统造园,形成了颇具深度的系统性思考,并在北京红砖美术馆、江西德安耳里庭等设计中得到一定展示;葛明将“园林的方法”作为他诸多建筑设计方法的一种,并总结出“园林六则”,在他所设计的如皋如园(江苏省如皋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办公楼)、南京微园书法美术馆都有所呈现。此外,李兴钢、柳亦春等一批建筑师也在积极探索,从传统园林中获得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认为,年轻一代的实验建筑师对园林的研究视角与老一辈有所不同,他们并不完全是从园林史的角度来研究,而是更多地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考量。“他们的建筑实践早已将东方自然的中国式园林跟山水画的可望、可居、可游的自然观要素带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不是对传统形式、空间、材料的简单转译,而是强调再造建筑虚实相涵、内外相通的可游、可隐、可穿越的空间体验。”这种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当代再现,揭示了人与自然同源的营造法,同时也是关于未来城市的探讨。“‘自然之城’的建造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世界,我们要建造一种中国式的诗意栖居,寻找当代园林方法,也可以为世界建筑提供一种价值和思想。”王明贤说。


        不仅是工程,

        更是文化

        当然,中国的造园艺术对世界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17世纪以来,我国的造园思想不仅传播到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还被法国、英国与德国等西欧国家所认识并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很多国外的学者数次来到中国收集资料,集成著作,如喜龙仁的《中国庭院》;除了各评论家以著作的形式讲述中国园林,中国的园林也事实上走出海外,从现有的200多座海外中国园林可以窥见中国园林艺术的国际性影响。

        位于美国洛杉矶的流芳园享有“海外拙政园”的美誉,是海外规模较大、较完整的中国园林之一,园内水榭、亭台、拱桥、长廊、漏窗、怪石等传统苏州园林建筑元素应有尽有。据介绍,为了让流芳园保持苏州园林的原汁原味,园林建设的全部材料均从中国运送而来,包括850吨太湖石和50个集装箱的砖瓦、木料等各种建材。许多细部工艺,如雕刻、窗檩、木梁及瓦片等都在苏州制造,并由60多名从中国请来的熟练工匠前后用时两年多在现场组建完成。美国汉庭顿图书馆、美术馆和植物园东亚园林艺术研究所所长卜向荣同时也指出,流芳园的建筑也是中西融合的。由于加州地震较多,所以苏州传统的木构建筑无法使用。为了符合加州抗震规则,每座建筑必须有钢架结构,所以流芳园中的建筑在传统园林外观下有相对现代性的钢铁骨架。

        “我们一方面考虑如何使苏州传统园林的做法与加州当地的法律、气候相适应,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建造一座在精神上具有正宗性的苏州园林。” 卜向荣表示,流芳园对于不同的受众起到不同的作用。首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体验活动让当地民众有机会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其次,将园林艺术和当代艺术融合起来,从2014年开始,在流芳园启动了驻园艺术家项目,每年都会邀请艺术家来园中找寻灵感,创作新的作品;再者,流芳园也进行各种不同学术方面的活动,2014年在此创立的东亚园林艺术研究所,是美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东亚园林艺术的机构。“正是基于流芳园在当地社会、艺术界和学术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流芳园与传统的苏州园林有所区别。”卜向荣说,文化移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使当地的受众了解到陌生的文化,而且可以使他们以新的眼光欣赏、思考自己所熟悉的做法和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园林现已不仅仅是一个工程的概念,而是转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极不相同”与

        “非常相似”的碰撞

        一直以来,学界就一直对自然的含义有所阐述,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园林模仿的是第一自然——原始的大好河山,原始的自然,而西方园林更多是模仿的第二自然,也就是农业的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传统园林,它们所共同塑造的美学的自然,即人们所说的永恒的自然——第三自然。

        经过10余年对中国村落的踏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对于村落与园林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她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园林系统化的范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空间结构。内外空间的关系、园林空间的组织、水池的界面以及空间的关系等都深深烙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建造过程中。

        “比如,在浙江新叶村,我们能看到非常典型的借景、透景的方式,那么空间的处理手法就是把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把村外之景借入村内,形成一个村落的大的园林。这样的例子,还有诸暨小天竺,整座建筑体现出非常典型的内外空间的关联,包括内外视线的关系、灰空间的处理,以及所谓花窗式透景的处理等等。” 侯晓蕾还进一步指出,乡土特征没有完全停留在乡村村落中,在中国,乡土特征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城市园林以及郊野园林中。所以从根源上来看,园林和乡村具有非常强烈的相关性。

        对于中国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园林与乡村景观造景方面的异同,侯晓蕾总结道: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园林到乡村再到园林的互相影响的过程,而英式自然风景园是乡村到园林再到乡村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国传统园林倒映在乡村中,形成了一个乡村园林化的情景。英国自然风景园是把乡村作为园林建设的一个蓝本,实现一种园林乡村化;中国的传统园林则是将园林思想融入乡村的规划和建设,把乡村的园林从外环境到内部空间构成完整的园林系统和生态系统,进一步影响到了城乡园林的互相渗透。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在起始阶段其实受到了中国园林的影响,但是它的根源还是在于本土田园式牧场景观的写照,最后形成一个混合风格时期的情境化影响。

        著名学者汤姆·特纳在《世界园林史》中写道:东方的园林和西方的园林,其实是“极不相同”和“非常相似”并存的。而这种“极不相同”和“非常相似”,或许也同样适用于对于中国乡村园林化和英国园林乡村化的诠释和理解,“我们并不致力于去探讨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有多大影响,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国土景观和独有的园林体系,但是我们看到一种‘极不相同’和‘非常相似’的碰撞,而这恰恰是非常有价值的。”侯晓蕾说。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1(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