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以网络为课堂为人生而艺术 :一次深化艺术教育内涵的线上教改

        作者:高世名2020-06-28 08:30: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以网络为课堂为人生而艺术 :一次深化艺术教育内涵的线上教改

        中国美院网上课程截图

        编者按:

        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对全球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产生诸多影响,尤其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疫情爆发以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也对网络教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艺术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教学、在场教学、个性教学,以上手实践为根本,疫情的发生,使得常规的艺术教学实践和材料运用都受到很大局限。如何利用线上资源,拓展教与学的现场、强化核心教学与经典解析、打造人文通识与深化专业课程等,各高校从课程设计、内容分类、具体实施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同时及时梳理、沉淀、反思线上教学的经验成果与短板问题,以期重塑艺术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本版选取了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部分教学实例和教师的经验与思考,意在为在线教学提供更为直观的经验与交流。


        此次新冠疫情是全民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分量。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说:“史无前例的疫情,锤炼了史无前例的人性关怀,史无前例的线上教学,塑造了史无前例的人生大课。”

        在疫情肆虐的几个月中,中国美院师生通过线上教学、远程交互,打响线上教学的“国美战役”,开启了一场深化艺术教育内涵的教学改革。上万名师生在有限的学习和创作条件下,描绘切身感受,抒发真心感动,以鲜活生动的教与学、优质的艺术创作,完成了一场自识自省、立德树人的人生大课。我们欣喜地看到,无数青年学子在疫情中渐渐成熟。他们学会了理解自己的家人,关爱自己的邻人,学会了在真实的生活中照见自身,在社会的感知中返身以诚,学会了从“大局、大义”中窥见“大写的艺术,大写的人”——他们迈出了“为人生而艺术”的第一步。

        4月27日起,中国美院师生错峰分批返校复课。各教学单位纷纷开始线下教学,校园再闻劳作声,重现生机勃勃的艺术教育现场。为保障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学校对三个月的居家网课进行了全面摸排、系统梳理、集体评议、综合打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检查。5月16日,中国美院全面返校复课的第二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了“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汇报展”,以200余件主题创作、30门线上专业课程、1000余件居家写生,向社会汇报抗疫期间的教学成果。5月17日,中国美院举办线上教学总结研讨会,以“深化艺术教学内涵,推进线上教学创新”为旨归,总结在线教学的经验、问题与前景。20余位不同学科、专业的一线教师分享了在线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的思考,线上线下200余名教师参加。

        通过教学检查、专题展览和总结研讨,我们发现,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创新和专业内涵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系统梳理“两个通识”。疫情其间,中国美院在线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打造人文通识与专业通识。一方面,以丰富的网络知识资源,增益国美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质量供给美院学生迫切需要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强调艺术经验与艺术智性对整个“新文科”的贡献,从经验中转化出知识,从技艺中提炼出方法,夯实艺术专业教学的智识基础,深化实践课程的学术内涵,完善国美教学的专业通识体系。

        艺术学科的专业通识并非抽象的理论性知识,而是从艺术实践出发的具体的、有感觉的知识,通向一种上手的技艺所开启的、从艺术经验而来的知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贯穿艺术原理、创作路径、传习方法、趣味品鉴等多个层面。今天,互联网提供给我们日益扩大的资料库和不断更新的工具箱,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需要在这个扩大了无数倍的资料库和工具箱中进行自我重塑,提升学术视野,增益教学内涵。专业通识是本专业的硬核知识,是在互联网与数字人文时代对专业本体的优化重构。

        二、深入拓展“写生”观念。相较于普通文科,居家教学对美院师生的限制更大。同学们宅在家中,没有模特,画不了大画,也无法创作长期作业。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他们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没有模特就画自己,画家人,画窗外的风景;画不了大画就画小画,画成系列的小幅习作。专业基础教学部为非中国画的一年级学生开设“民族书画课”,同学们没有宣纸和毛笔,反而摆脱了笔墨技法的羁绊,由中国画的观物之道和造型方法入手,体会到了中国画感知世界的本质路径。各造型专业的教师们引导学生以审美眼光面对寻常家居生活,进行系列小画幅写生。同学们跳出造型的束缚,更加轻便地开展形式实验,极大地提升了对绘画语言的敏感度。从教学检查中我们发现,海量小画幅的居家练习,重新燃起了同学们的绘画热情,许多打动我们的作品也正是那些速写式的小幅绘画。这些速写带着存在的温度,记录、描画和显现了同学们居家生活中的无数个片刻。所有这些片刻,都是我们生命影像的一个个珍贵画面。

        在教学总结研讨会上,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浮现出来:美术学院的许多老师绘画功夫一流,为什么很难超脱“写生画家”的状态?写生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和根本,是艺术家自我养成的第一步。然而画室中的静物和模特儿,其实并不“真实”,他们只是现实生活的“例如物”,是事物的模型而非事物本身。“写生画家”的问题是对象化地面对事物,离开对象就失去了世界。我们欣喜地发现,宅居家中的同学们抛开了学校里描绘模特儿的经验,开始更轻松也更真挚地表现“我和我们”(专业基础教学部素描课主题)。他们刻画身心关联的家人与邻人,笔下带出真切的情感和关怀;他们通过绘画与家人对话,跨越代沟产生了一种可贵的心灵回馈。在这种关联与关怀中,这些“00后”们加深了对自我的理解、对家人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然初窥由造型到形式、由对象到世界的路径。

        三、重新理解“现实生活”。疫情期间,美术学院教学、创作的另一难度,是从熟悉的环境中唤起表现日常生活的兴趣,形成对现实的敏感和创作的深度。专业基础教学部师生在线上素描教学中着重探讨了这一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把模特儿画得很像,但那却称不上是一幅“肖像”。“肖像”要展露出的是内心的隐秘、生命的故事,要刻画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此处涉及到艺术和教育的根本问题——什么是现实生活?艺术是对现实的沉思,是生活的回声。但艺术要成其大者,还要承载人道。为人生而艺术,首先就要对人感兴趣,对人之为人有所思考、有所领悟。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叙事工程”课,以“家庭编年史”的方式,成功唤起了学生们对“我之由来”的体认。每个“00后”青年人,把自己的家史上溯三代,都可以钩沉出一部动人的中国现代史,一部中国人的“存在志”。在课程中师生们形成了一个认知与理解的共同体。同学们意识到,自我的开启需要诉诸对家人、邻人、友人与国人的理解,需要在回溯与叙事中对“人、民、群、众、我”产生更加丰富的认识,需要从“我”的历史中透视出复杂的社会进程。

        四、磨砺推进“主题创作”。这次“以艺抗疫”的经验,对美院师生们的主题性创作产生了非常实在的推进。全民性的新冠疫情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这次的主题不再抽象,每个人都有着真切的经验。要创作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作品,艺术家必须要有深邃的历史洞见、真切的历史感知,要能够营造出充满历史感的记忆现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感同身受。要画出历史必先感知历史,要感知历史必先投身其中,成为历史的剧中人,才能够体会到事件所汇集到的历史动力、价值和激情,作品才会有力量有深度。这次疫情是一次重要的契机,加深了我们每个人对生与死的感知、对他者的关爱、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对价值的思考。

        五、打造一流“国际网课”。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建设国际网络课程的部署,大力推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和上线工作,并迅速打造出“中国画学”“中国书法”“中国版画”等七门体现中国艺术精神高度的国际网络课程,为全球艺术学习者贡献一批能够代表中国质量、世界水准、国美风格的一流专业课程,生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确立起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美术学科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调动起“用专业应对一切事物”的意识和信心,从自我表达到观照世界,从人际交往到社会批判,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画笔去“兴、观、群、怨”,学会通过创作开启自身、理解他人、发现世界。这就是“为人生而艺术”。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