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缅怀勾勒 沙老形象——访沙孟海学生陈振濂

        作者:俞越2020-06-16 07:02:27 来源:美术报
        缅怀勾勒 沙老形象——访沙孟海学生陈振濂

        沙孟海 行书对联 150×28cm×2 1988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20年6月11日,是沙孟海先生120周年诞辰纪念日。原计划于6月举办的纪念活动,因疫情而推后至10月。会举办哪些活动?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缅怀这位书坛泰斗?记者采访了沙孟海的弟子、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请他提前来为大家揭晓。

        两大展览,两大论坛

        呈现更全面的沙老

        早在2019年,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的活动便已经提上日程。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以及宁波市政府、宁波鄞州区政府以及沙孟海书学院等机构与政府部门,沙老的故乡与受益于沙老的单位,全面联动,共同推动相关活动的进展。

        在采访中,陈振濂表示,原计划于6月11日沙老的诞辰纪念日来举办,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个计划,因此,相关展览和活动推迟至10月10日(沙老仙逝的日子),地点定于中国美术馆。值得期待的是,此次活动将有两场展览、两个论坛,并出版一本画册、一本论文集。

        据陈振濂介绍,两场展览分别为“沙孟海书法篆刻创作与文献展”和沙孟海师生展(展名未定),都属于高规格的展览。举办“沙孟海书法篆刻创作与文献展”,是浙江省书法、篆刻机构的一次大联合,几大机构都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我们将看到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馆藏的精品,其中有大量新面世的书法篆刻创作作品。“我们的主旨是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外,尽可能呈现更多新文献、手稿、日记、小品等,让大家觉得‘好看’,有所收获。”

        另一个展览将呈现沙老当时的朋友、门生子弟等的作品,将会达到三四百件作品的大体量。“展览将展示沙老门下的师承。沙老是第一代,我们是第二代,我们的学生是第三代,第四代是我们学生的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陈振濂表示,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具体操办,将从全国范围,根据高标准和规格,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者的作品,“一定是高要求的,如果作品质量差,也是在打沙老的脸啊。”

        至于两个论坛则各有侧重。一个是关于沙孟海先生的研讨,主要探讨沙老的艺术成就、以及亲朋故友对沙老的怀念;还有一个是对“书法学学科建设”展开讨论。“1962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先生筹建我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1979年招收全国第一批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他们是我国当代当之无愧的书法高等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陈振濂表示,现如今全国200多所学校设立书法专业,从散漫的文人雅兴,走向严格的学科,是书法篆刻艺术在改革开放40年里所面对的最大挑战,这是当今书法界的一大课题,也是沙老他们在当初设立书法高等教育之时所未知的。“因此在缅怀沙老同时,我们也要高举沙老的学术旗帜,推进新的、面向未来的研究,这是我们决定将研讨会主题定为‘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初衷”。而一直关注着此话题的江苏美术出版社,也向论坛作者征集,在研讨会后编辑出版“书法学学科丛书”。

        多角度 细剖析

        勾勒沙老别具一格的形象

        书坛泰斗、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篆刻家,这是大家对于沙老的“定义”,但为什么有如此之高的评价,沙老到底特别在哪里?陈振濂表示,沙老是中国近代书法篆刻史上的一个典范,此次纪念活动让大家可以进一步贴近沙老,了解沙老,将其成为典范的元素从中提取出来,勾勒出一个具体的、别具一格的沙孟海形象。

        在采访中,陈振濂提出了三个沙老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的不同之处。首先,沙老虽然是一位艺术家,但他与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他曾任中山大学预科中文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秘书。1946年,沙孟海应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之邀,在教育部任秘书,也曾为蒋介石重修《武岭蒋氏宗谱》。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留在大陆,又历任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他一直处于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之中,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学者和艺术家的独立品格。

        再则,艺术上,沙老师承正脉,承前启后。沙孟海先生早年师从冯君木、吴昌硕、赵叔孺等。在非高等教育系统的年代,他主动转益多师,篆隶楷行草诸体皆能,习钟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多家。尚北碑之厚重,最擅行草、榜书大字。在篆刻方面,吴昌硕的“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这句点评最为精准。陈振濂表示,“翻看沙老的篆刻作品,就可以发现,他跟当时清末民初流行的时髦的东西不沾边,当大家还在研究邓石如、吴昌硕时,他转身研究古玺印,可以说是孤军奋战。” 此外,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在当时公认的《东方杂志》上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等著作,这应该是最早的书法史的文章,他的《印学概述》、《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书法集》、《兰沙馆印式》、《沙孟海写书谱》等给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三是沙老的学术与艺术齐头并进,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西泠印社的“国际印学研究中心”是沙老提出的,用“印学”而非“篆刻”,足可见学术在沙老心中的重要性。“对沙老来讲,刻印只是60分的及格线,另外40分就是要靠学术。这与沙老长期研究考古、教授古器物学,长期研究上古治学非常有关,他兼跨学术与艺术两个领域,两者齐头并进,在当时也是屈指可数。”

        “希望通过对沙孟海先生的研究,梳理出沙老的鲜明形象,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前辈们的影响力,以及学术的高标杆。”同时,陈振濂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和活动,可以改变现在对历史文化名人评价的一般套路,更切实更深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2.08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