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让文物活起来”的成功案例——记《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出版

        作者:admin2020-05-06 06:40:26 来源:收藏快报

          (1/2)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文物保护、展示和利用的工作就得到全面提升,取得了巨大成就。2019年12月28日,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让文物活起来大有可为》一文,其中有三组数据最有说服力——推动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实现数字化展示全覆盖,让海量文物不被“锁起来”,而是“展出来”;2018年全国11.3亿人次走进博物馆,红色旅游人数超过13亿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可见消费需求巨大;抖音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三天播放量高达1.2亿次,“约会博物馆”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16.5亿人次,“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话题24小时点击量5.9亿次。这说明文物在服务公众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但这多集中在国有馆藏文物上。如果考虑到让大量民间收藏的珍稀文物也能逐步“活起来”,那就更有意义了。所以如何促进民间收藏的文物也“活起来”,就成了近年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2014年底,中国收藏家协会组织一批“有心人”垫付费用开展工作,进行了辛勤耕耘。到2019年,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历时五年编著、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12卷本《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下称《大系》)面世。这部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经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民间收藏文物活起来的成功案例。

          权威机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

          《大系》出版后,国内外著名学术研究机构、知名学者纷纷发声,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进行分析评判。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研究员认为“该系列图书的出版,使得我们大致了解了我国民间收藏古代陶瓷的概貌……从年代上说早晚都有,上迄新石器时代红、灰陶器,下至明清时期彩釉瓷器,基本涵盖了陶瓷器的所有品种。从地域上看,尽量选择本地特色产品,突出反映本地区古代陶瓷产业的主要面貌。由此看来,《大系》的出版,实是国有博物馆陶瓷类展览和宣传的一种补充,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陶瓷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发函:“该书收录广泛、内容丰富、编排严谨、图文并茂,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民间收藏古陶瓷的状况,对我部门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专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中国学主席、著名汉学家胡思德(Roel Sterckx)教授认为《大系》对于剑桥大学汉学系、考古学系以及李约瑟研究所的学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著名古陶瓷学者、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学者禚振西认为:“该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中国陶瓷史上要留下一笔。”

          首都博物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著名博物馆学家崔学谙认为:“该书具有开创性,是填补空白的成果。”

          还有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等文博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吕成龙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耿东升研究员、著名作家吴树、中央民族大学张海洋教授、北京艺术博物馆杨俊艳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特聘研究员张然博士、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乔红涛会长等专家学者,以及著名收藏家宋涛、沈怡萱等,从不同角度对《大系》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五年的执著和坚守

          关于《大系》,其中一组数字可见一斑:在编撰工作中,专家团队过目的藏品达到10万件之多,经过初步遴选有1万件入围,再经过层层把关、认真筛选,最终录入《大系》的只有3120件(组、套),每卷260件(组、套)。从10万到3千,其工作量和难度之大,可见一斑!正是这样严谨的工作态度,《大系》呈献给大家的无疑是真实而经典的藏品。

          据负责具体工作的《大系》副总主编、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古陶瓷学术研究委员会王建保主任介绍,为了组织协调各种资源、鉴定评估各类藏品,他除了北京的工作,还出差20多个省份807天,自驾车12万公里。

          除了总编委集体开会和小组审稿等,还有按照地域组成12分卷的专家学者,他们有多少工作量?根本无法统计。其中,负责《大系》西南卷(重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的陈丽琼老师和负责西北卷(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禚振西老师,均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试想七八十岁的老者奔波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历时五年,承受了多少艰辛和痛苦,根本无法想象。《大系》港澳台卷的工作,无论是主编人选还是组织藏品,因为种种原因造成极度困难。最终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研究员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编撰任务,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另外,仅是《大系》总编委收集的电子版资料就有2142G,而各分卷以及参与编撰工作的专家学者手上还有多少资料,不得而知。仅仅是积累这些资料,又需要多少人力和时间?这可能成为永远的未知数。

          不经历风雨就难见到彩虹。正是《大系》团队的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历时五年的执著与坚守,才可能在今天让国内外人士看到《大系》的成果。

          出版成果为文物研究添彩

          《大系》出版后,引起了各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慧眼独具,很快就发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研究员,发现《大系》收录的汉代满釉的绿釉陶壶,壶口沿的三至五点支烧痕及满釉的底部的三点支烧痕,之前墓葬出土的汉代釉陶亦有满釉支烧的例子,但数量较少,这两例丰富了这方面的资料,揭示了汉代精品釉陶的工艺特征,进一步验证了北方釉陶工艺对瓷器工艺发展的贡献,其在成型、支烧、装饰等方面的发展都为瓷器工艺积累了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黄荣光教授对《大系》收录的明正德青花勾连回文长方盖盒、明嘉靖青花云鹤纹盘、明万历青花“渔樵耕读”图菱口大盘、清康熙青花“圣方济各”教会纹章瓶、清康熙年间青花西式墨水台、清乾隆广彩苏格兰哈克特家族纹章盘等一批外销题材的器物,提炼精要,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认为如果当年没有东京大学三上次男教授、小山富士夫教授等学者进行广泛的海外调查,就不会有“陶瓷之路”“青花之路”等集大成的成果出现。现在需要我们的本土学者对收藏家花费心力、投入巨资的珍藏,加以重视和开展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中国陶瓷史才会更完整、更全面。

          石家庄铁道大学常樱教授深有体会:她当时正在写一篇有关定窑纹饰的文章,其间涉及到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北宋圆腹长颈瓶,瓶型制坯难度大,装饰性、礼仪性大过实用性,这些信息可用来综合分析瓶壁所刻划纹饰的意味。但此类长颈瓶存世量极小,综合当时几个窑口的公开资料不过5件,定窑则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尽管“存世量小”也是重要信息,但要进行分析研究,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例证。恰好发现新出版的《大系》“北京·天津卷”,有一件与北京故宫藏品形制相同的定窑长颈瓶,这是公开资料中的第二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作为民间藏品,适时出现在能够被学术论文引用的权威图录上,实乃幸运。

          经得起历史检验

          古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听完《大系》编撰过程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编撰团队的工作,鼓励大家“做事就要这样:要经得起三问、三板斧,就像定海神针一样。”

          《大系》总主编、中国收藏家协会罗伯健会长对这部好评如潮的著作,思路清晰、非常冷静。他认为,民间文物的属性较为复杂,不像考古出土文物那样性质单纯。民间文物中会有一些涉案、涉盗文物。《大系》首先要保证收录的文物必须是合法的,法律红线是不能碰的。

          民间收藏的文物珍品与馆藏品一样,都承载着历史记忆,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收藏家协会早在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就开始筹划逐步将民间收藏的文物也分门别类地做一次摸底。现在大家对民间收藏的文物暂时还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这次我们从陶瓷这一类开始,向公众介绍民间文物。中国收藏家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希望能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民间古陶瓷收藏量非常大,因条件所限,很多藏品没能在《大系》上展示出来,这是个遗憾。待日后条件成熟时,将尽可能再出第二部、第三部。

          历经五年的奔波和艰辛,当这部国家层面、全国范围,首次比较系统地辑录民间收藏古陶瓷精品,反映民间收藏陶瓷艺术品基本面貌的《大系》出版后,包括罗伯健会长在内的《大系》编撰团队是清醒的。诚如序言所述:“我们的第一要求就是‘真’,这样的制度设计也是最大限度地预防赝品混进来。毋庸置疑,《大系》是我国首次由独立第三方组织的文博系统专家与民间收藏无缝对接的成果。即便这样,也不敢百分之百地保证没有存疑现象,只能是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套《大系》首次系统地对民间收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摸底,客观地反映了民间收藏古陶瓷的整体面貌,填补了民间收藏古陶瓷状况的空白,不仅是对民间收藏的重大贡献,也是积极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成果。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