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杀死”有芯笔的那撮鼠毛

        作者:仇春霞2020-01-19 09:41: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日本正仓院藏古代有芯毛笔

          (2/2)黄山松鼠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王羲之的《兰亭序》让很多人对“鼠须笔”充满了好奇心,因为有些史料说《兰亭序》是用鼠须笔写出来的。

        如果《笔经》真是王羲之写的,那么他的这段话就很重要:

        世传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锋端劲强,有锋铓。余亦未之信。夫秋兔为用,从心任手,鼠须甚难得,且为用未必能佳。盖好事者之说耳。

        王羲之不仅怀疑100多年前的张芝(?—约192)和钟繇(151—230)使用鼠须笔,而且表示自己不用鼠须,只用兔毫。

        其实不管《笔经》是不是王羲之写的,从整篇内容来看,作者的观点还是相当值得研究的。在作者看来,只要笔芯的工艺足够精湛,一般的兔毫完全够用,倘若能用到上好的紫毫,做出来的绝对是好笔。

        “笔芯+兔毫”为何可以漠视鼠须?这需要好好了解一下毛笔的笔芯。

        笔芯就是笔头中由纸或麻布缠制而成的锥形物,它的基本作用是使笔头中的软毛在行笔时变得挺劲,并且辅助书写。

        如何制作笔芯和笔头,《笔经》的作者说:

        先用人发抄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惟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用。

        次取上毫,薄缚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惟须精择,去其倒毛,毛杪合锋令长九分。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笔芯,可以参阅《把正仓院仅存的几支唐代毛笔照了X光,竟发现了这样的秘密》一文,其中的图示清晰地剖析了笔芯的结构。

        因为笔芯有健挺笔锋的功能,有人甚至依靠笔芯来运笔。所以在北宋中期以前,制笔人一生都在执着那束笔芯。

        但是笔的好与不好没有绝对的标准。

        古老的“笔芯+兔毫”是有短板的,笔芯长会影响笔头储存墨汁。如果是伏案写小字,倒不受影响,但要站起来写大字,短板就特别明显。

        为了提升毛笔的功能,缩小笔芯的体积、增大笔头的含墨能力就变得很重要。于是“宜心小,不宜大”成为行业的新标准,笔工们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比心”竞赛中。

        到了北宋时期,对于一些书法家来说,无论这颗“心”多么好,都无法令他们满意。比如黄庭坚晚年眼睛有疾病,没办法写楷书,而偏爱写草书、写大字。再如蔡京,也经常拿巨笔当扫把使用。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心”是好“心”,就是享受不起,因为做得好的有芯笔不但贵,还很难买到,这些人就是来自全国各地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寒门学子,他们需要便宜又好用的笔。

        新的需求导致了针对传统古法制笔的“诛心”运动。这是一个很周密的系统工程,从材料到工艺都需要重新探索。在材料方面,笔工们需要寻找比普通兔毫和羊毫更劲挺的毛,或者探索一种能让普通兔毫或羊毫更有力度的工艺,使得没有了芯的毛笔能在书写时保持力度。

        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种“鼠须笔”。

        “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出来的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普通家鼠的胡须肯定被实验过,因为它们的胡须看起来是很有力道的。宣州大诗人梅尧臣的诗中说“因我又加苍鼠须”以及“鼠虽可杀不易得,猫口夺之烦叱驱”,基本可以判断这就是老鼠中的一种。

        后来还有一首《鼠须笔》诗,不能确定作者,前面内容如下:

        太仓失陈红,狡穴得余腐。既兴丞相叹,又发廷尉怒。磔肉饲饥猫,分髯杂霜兔。

        这里用的一些典故,都是与老鼠有关的。不过,正是因为引用了这些典故,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对鼠须并不是特别了解。因为偷吃仓库里陈年谷粟的老鼠,与丞相李斯看见的厕所里的大老鼠以及家猫所吃的老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动物。尽管梅尧臣是老宣州人,也说了因为他的原因,毛笔开始用老鼠的胡须。但据记载,宣州之所以出现“鼠须笔”,可能与本土产的一种松鼠有关。黄庭坚说宣城诸葛高做散卓笔用的毛是“栗尾,江南人所谓蛣蛉鼠者”。苏轼也说:“为把栗尾书溪藤。”

        宣州诸葛氏是制笔世家,在南唐时候尤其有名。以南唐后主李煜为代表的贵族文人偏好手札,于是请诸葛氏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款手札笔,这种笔的笔芯制作精良,蓄墨丰富,笔锋软硬适中,很适合贵族文人抄书,做点注释,或者写花笺。南唐诸葛笔费工费料,是皇室的御用品,很难买到。

        975年,48岁的赵匡胤灭了南唐,38岁的李煜被带往汴京,诸葛笔与其他文房珍宝被卷在一起塞进了北宋皇宫的某间仓库里,很多年以后才陆陆续续被人发现。

        失去皇室庇护的宣州诸葛氏到北宋前期都处于聊以自保的状态,他们熬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在北宋中期重新成为权贵的宠爱。

        诸葛高的身世和卒年不详,他来自宣州制笔世家。梅尧臣说“因我又加苍鼠须”,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年过五十了,也就是在1050年前后。而几乎是在同时,关于“鼠须笔”的信息也多了起来。蔡襄在1053年用鼠须笔写过一封信给一位收藏砚台的朋友,仁宗朝的老宰相杜衍写有《鼠须笔》,杜衍去世于1057年。

        诸葛高的名片中有“鼠须”二字,蔡襄就说:“宣州诸葛高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既然梅尧臣对“鼠须笔”有首创之功,诸葛高又以鼠须笔而著名,所以诸葛高的成名是在11世纪中期以后,那时苏轼已快成年了。

        诸葛高与梅尧臣是互相熟悉的,但是不是梅尧臣老鼠毛的实验者,已无法确信。不过,诸葛高用的材料必定有“栗鼠”尾巴上的毛,这是对毛笔非常讲究的苏轼和黄庭坚证实过的。

        栗鼠长什么样?比苏轼晚100年的徽州博物志学家罗愿(1136-1184)说,栗鼠是当地的一种松鼠,体色灰黑,行动敏捷。这么说来,诸葛高也是就地取材。

        诸葛高是制作散卓笔的大师,“散”是解散的意思,“卓”是挺出、直立的意思,“散卓”就是去掉笔芯。黄庭坚说诸葛高在制笔时,“其捻心用栗鼠尾,不过三株耳。”这里的“捻”字和“三株”很精确。“捻”是两个手指头就能完成的精致动作,“三株”是手指头能控制的数量。如果是古法制笔芯,那得用“扎”字来描述,两手并用还不够,或许还要动用牙齿或者其他辅助工具。

        在诸葛高的“诛心”事业中,鼠须有大功劳。要是没有这种材料和相关工艺,诸葛高的散卓笔很可能无法战胜有芯笔。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