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作者:庞桂馨2020-01-05 17:02: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跨界体验夏令营”中戏剧体验活动现场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原有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功能的首位,表明教育功能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是其首要任务。这正如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中,对博物馆教育意义的描述:“如果把藏品比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如果说打造为公众的美术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那么公共教育则是公众美术馆的灵魂和归宿。

        在新时代文化使命引领下,美术馆教育需要凸显“大教育”理念。对外,建立最广泛的社会关联,通过机制建设,寻求最广泛的社会合作;增强美术馆文化惠民的能力,丰富美术馆文化服务民生的方法。对内,统筹谋划、统筹推进,加强多部门协作,让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职能形成教育合力,力求通过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展示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体验的不断升级、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等举措实现美术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最大化。以美术馆教育的大格局和大构建,迎接时代赋予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美术馆在教育实施中,要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要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辨别清楚何为进步的因素、何为教育的陷阱,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美术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有独特魅力的美术馆文化教育,其中要坚持几个“有所为”。首先是坚持弘扬先进文化。美术馆肩负着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国家使命。美术馆教育要勇于担当起这一神圣使命,进一步提高站位,加大教育推广的力度和广度,在教育项目的设计上,应进一步加强谋划的前瞻性、主动性、深入性和系统性,唱响主旋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战略保持高度契合。近几年,中国美术馆陆续推出的“大师讲大美”“为新时代人物塑像”等公共教育品牌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美术馆教育在唱响主旋律、弘扬大美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其次是坚持办精品教育。精品的含义,一层是在教育内容中始终坚持推介文化精品、艺术精品,深度挖掘经典的魅力,让经典深入人心,用艺术经典中真善美的特质陶养人心、化育人心;另一层是打磨美术馆的教育精品,它应体现出有别于学校教育、机构教育的美术馆优势和特质,这其中包括展览的现场感、艺术品的实物性等带给公众不可替代的直观性、丰富性、开放性的教育体验,以及美术馆教育从业者提供的具备专业水准的艺术解读和高品质的教育体验。

        最后是坚持办特色教育。我们要善用丰富的美术馆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供给的能力,有效调动公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公众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持和丰富选择。许多欧美博物馆正积极探索激发观众学习兴趣、引导观众进行学习的角色转换的有效举措。美术馆应主动适应和引领这种教育的新趋势和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公共教育职能“从教育向学习”的转变,即从向受教育者的单项传递,到双向互动交流,提供更多给予个性尊重,体现差异存在的新型美术馆公共教育。作为教育对象的社会公众,将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这些变革必将推动美术馆教育发生本质上的跨越,并为其增添无尽的活力。

        此外,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中也要坚持两个“有所不为”。首先要避免过度“娱乐化”。寓教于乐不是简单地将学习过程游戏化,艺术殿堂的教育体验更不能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它应是学习者在探索学习中感受到的“豁然开朗”的快乐。美术馆教育应聚焦于如何提高公众探索发现、有效学习的“真乐”,提高其道德与人文教育的含量,摒除教育中功利主义的因素,避免教育活动流于表面,一味追求热闹。我们要转变一部分观众把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看做游艺场的过度娱乐化的心态,让他们在参与美术馆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美术馆殿堂感和仪式感的体验,打造有品格、有品质的美术馆文化形象。

        其次要避免“趋同化”。美术馆教育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趋同化”现象,我们迫切需要对公众进行深入的需求研究和人群细分,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挥各个美术馆的比较优势,打造更多回应公众差异化需求的、有特色的美术馆教育,打造美术馆教育的品牌效应与核心竞争力。

        除此以外,美术馆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也迫在眉睫。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今天,数字技术和网络文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教育传播也要与时俱进。中国的美术馆必须积极认识和研究新媒体、新技术,将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技术的先进性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教育的新载体和新形式,实现更高效的美术馆文化传播。

        当前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美术馆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自身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拓展数字美术馆的教育传播功能。二是通过先进技术的不断融合和网络平台建设,提供基于展厅互动设备或手机的可以个性化选择的互动教育体验、“掌上美术馆”自助游览、“VR课堂”等全新的教育体验内容。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实践,必将在虚拟与实体、超越时空与回归现场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并辐射广大的城镇、农村和边远地区,更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惠民。

        美术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支专业齐备、规模适度的人才队伍。今天,传统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美术馆教育事业拓展的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引进新型媒体人才等跨学科人才;另一方面则可以不定期进行美术馆范围的交流轮岗,将富有典藏、展览、信息等跨部门工作经验的同志纳入教育团队,为公共教育的策划和实施增添新的技术支撑和知识经验保障。

        美术馆教育,应是在知识、技能教育之上,成为公众在多元情境中认识真善美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在直指心灵的对话中,给予公众优秀文化的浸染和精神价值的引领。作为美术馆公共教育从业者,我们应该与时代同行,办好美术馆教育,彰显出美术馆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