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话话的魂——记“刘士铭雕塑艺术展”

        作者:宋金明2019-12-16 07:50: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话话的魂——记刘士铭雕塑艺术展

        钟馗小鬼(泥塑) 24.3×9.8×13.3厘米 1981年 刘士铭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开馆展,“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话话的魂——刘士铭雕塑艺术展”12月13日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小营校区开幕,共展出刘士铭的90余件雕塑作品和相关照片、手稿、草图等文献资料及专题影片,其中不乏富有纪念和情感意义的实物。

        此次展览从策划到设计都努力贴近刘士铭雕塑的特有气质,以期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这里的“理想”主要有几重考虑:一是在圈里圈外,知道刘士铭的人实在不多,成立刘士铭雕塑艺术馆自然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二是刘士铭的陶塑有一股浓浓的泥土气息,与“高大上”的现代美术馆环境总有些格格不入,若能营造出一个符合刘士铭雕塑气质的展览空间就再好不过了;三是近年来老先生的展览越来越多,办着办着就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路,策展团队也想借这次展览破一破这些模式,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的感受。

        刘士铭1926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是留学美国的铁路机械工程师,收入高,修养好,有派头。不过刘家兄弟姐妹七人,有三个身患疾病,刘士铭也从小患有腿疾。1946年,作为徐悲鸿主持招生的第一批学生,刘士铭考进了北平艺专学习雕塑。他毕业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北平艺专刚刚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因此,他的毕业证书很珍贵,上面有四个人的签名——院长徐悲鸿、教务长吴作人、副教务长王朝闻、雕塑系主任王临乙,今天他们都是20世纪美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刘士铭的业务能力一直不错,毕业作品《丈量土地》就拿过学校的“红五月”展览一等奖,还被送到布拉格去展览。后来他留校做助教,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工作,再后来调到了新成立的中国雕塑工厂,专职搞创作。1958年,他的雕塑《劈山引水》被苏联专家克林杜霍夫选中,作为“七一”献礼作品,安放在了北京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坊门前。《劈山引水》还被《人民日报》登载,并送往苏联展览,堪称刘士铭的成名作。也许一直留在北京,他也会像老同学钱绍武一样,成为享誉全国的雕塑名家。然而,刘士铭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不走寻常路。1961年,为了理想,也为了爱情,他申请到河南工作。刘士铭一直在河南、河北工作了十几年,直到1974年才因腿疾提前退休回京。回北京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做了七年“临时工”,主要做文物复制工作。十几年的基层生活经历,加上七年的传统文物滋养,使刘士铭对雕塑创作产生了新的认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玩泥巴”风格。1980年,刘士铭调回母校中央美院工作,本来是要给学生上课,但他那套“捏泥人”的办法早已不适合学院教学的要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做创作。2010年,刘士铭安详辞世,直到病重卧床的前几年,他还一直放不下手中的泥巴。

        我们今天之所以回顾、重新认识刘士铭,正是因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与学院雕塑不同的“玩泥巴”风格,他雕塑里的接地气、有趣味、有温情,那股浓浓的“土味儿”。正如此次展览的题目“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话话的魂”,“心尖尖”“拉话话”是北方民间的“土话”,却正好与刘士铭雕塑的气质合拍。同样基于刘士铭整体雕塑面貌的把握,他早年的《丈量土地》和《劈山引水》两件代表作都未在展览中刻意彰显,尤其《劈山引水》的大型雕塑被放在了户外,避免与展厅内部的环境相冲突。在展览结构上,策展人曹庆晖在一楼梳理出了“扳动光景的渡船”“箍在心头的土院”“平凡世界的草民”“爱屋及乌的情思”几个板块,主要呈现刘士铭的渡船、土院、百姓、亲情几类主要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是艺术家的核心关切。其他题材的作品则放在二楼。

        在展览环境上,刘士铭雕塑艺术馆是一个两层的筒形空间,穹隆玻璃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罗马的万神庙式建筑,天然地带有一种压迫感和神圣性。刘士铭的作品多为陶塑,体量普遍不大,在这样的场馆里展出,作品很容易被空间给“吃掉”。另一个限制条件是,从一楼上二楼的通道只有一部小电梯,给参观带来极大不便。如何改造这一展示空间,给策展团队提出了考验。

        展陈设计师习晓瑾接触刘士铭的作品已经有些年头,和他的作品是“老相识”。基于这种熟悉,他提出以刘士铭的土院作品作为元素,在一楼的展厅里搭出一个小院,这样既符合刘老的雕塑气质,又能打破原有的展厅限制。与此同时,一楼展厅里做出了若干个不规则的池子,里头填上起起伏伏的沙子,这是展厅里的新展台——渡船和土院作品正是要放在沙池里展出。这个思路还是基于作品本身的考虑,一方面沙子与陶塑的质感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沙池的起伏又让人联想到水波与土坡的意象,与船和土院的题材正相契合。配合整个展厅环境,两个圆形大玻璃窗也被遮挡、改造,制造出日月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整个展厅的整体氛围。

        从一楼上二楼,为了解决参观不便的问题,设计师大胆地在土院外搭起了一部楼梯,直接连通了两层展厅。而为了增强二楼的展厅氛围,策展人曹庆晖决定用“物”——刘士铭的三轮车和双拐作为题眼,因为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要真正理解刘士铭,他的艺术创作、三轮车和双拐都缺一不可。策展人在二楼的核心位置架起了一座展示台,天窗的大部分也被遮挡,只留一束天光照在三轮车上,与展厅射灯相配合,营造出一种庄严的神圣气氛……

        从进入展厅的那一刻起,观众就被带入了刘士铭的艺术世界。依次看过长江、黄河上的渔民生活,河南、山西的土院风貌,拉车、摆摊、崩爆米花的人间百态,最后再感受亲情的温暖与慰藉,仿佛度过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天,又仿佛经历了芸芸众生平凡满足的一生。当观众拾阶而上,来到二楼,回眸的瞬间,三轮车和双拐的震撼让展览再次升华。而后,环绕展厅一周,细细品味刘士铭的其他作品,情绪渐渐归于平静。最后,在刘士铭朴素而又乐观的身后嘱托中展览戛然而止。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