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只留清气满乾坤——赏析王冕的《墨梅图》

        作者:陈铭2019-12-03 08:48: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只留清气满乾坤——赏析王冕的《墨梅图》

        墨梅图卷  王冕

          隆冬时节,百花凋零,梅花却迎着风雪昂首绽放。自古以来,人们爱梅、崇梅、画梅、颂梅,寄托心中的情怀。元代诗人杨维帧赞道:“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南宋大诗人陆游称百花中梅花品格第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历代咏梅、画梅名家层出不穷,其中王冕既是画梅大家,尤擅墨梅,又是著名诗人,诗情画意在他笔下得到完美结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墨梅画始于北宋仲仁禅僧,他在观察梅花倒影时悟得水墨画法;南宋扬无咎承前启后,堪称画梅大家。元代王冕的墨梅,在吸取扬无咎精髓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拓出新的境界。明朝画梅高手姚浙诗赞:“王家元章传墨法,雪月风烟种种奇。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梅图》卷为纸本墨笔,纵31 . 9厘米、横50 . 9厘米,是王冕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一枝折枝梅从右侧探出,凌空伸展,纵横穿插,劲健挺秀;枝上梅花疏密相间,长枝处疏,短枝处密,朵朵梅花簇拥枝头。王冕不拘陈法,画花瓣改扬无咎的钓圈法为点墨法,墨色浓淡变化,朝向明暗尽显;浓墨点醒花蕊,正如乾隆帝在画上题诗所言:“钩圈略异杨家法” 。王冕发展了墨梅技法,将梅花的自然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幅《墨梅图》卷左上角,画家题有七绝诗:“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后世整理刊印时,将“流”改为“留” ,得以广为流传。王冕因与王羲之同姓,开篇用“吾家”巧妙化用书圣“洗研池”典故,即仿效先贤在自家屋旁池中洗砚,岸边树头的梅花与纸上的梅花都是淡墨染成的。王冕画梅不敷色彩,不以艳丽的外表求得人们夸赞,只愿幽长清气常留天地之间。他运用拟人手法,以梅自喻,托物抒怀、表达了远离媚俗、淡泊名利、秉持操守、清正超逸的高洁情怀和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

          王冕的创新不限于墨法,还体现在布局上,画风焕然一新。清代乾隆年间朱方蔼评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 ”上海博物馆现藏王冕《墨梅图》轴,同样为纸本墨笔,纵67 . 7厘米、横25 . 9厘米,为画家69岁时创作的密枝繁花的代表作。画上梅枝斜向垂挂,交错伸展,风姿绰约;枝头梅花繁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绽开盛放,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画家用爽劲的笔触,写干枝如弯弓秋月,坚柔相济;勾瓣点蕊简洁洒脱,满布的梅花富有韵律感。整幅画面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交相映照,彰显了梅花不畏寒冻,凛然傲放的风骨。

          这幅《墨梅图》轴与传统迥异,构图独具匠心。扬无咎画梅稀枝疏花,二三根枝条,枝头点缀几朵梅花,渲染孤芳冷艳的意境;王冕独创密枝繁花,千丛万簇,向人们传递了寒冬将尽,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笔法上,写老干笔锋顿挫,富有质感,苍劲坚韧;画新枝流畅潇洒,连绵不断,梢头露出笔的尖锋,顿显灵气飞动,新芽萌发。勾圈花瓣变扬无咎一笔三顿挫为一笔两顿挫,如铁线圈成。王冕曾说:“古人从画为无声诗,诗乃有声画,是以画之得意犹诗之得句,有喜乐忧愁而得之者,有感慨愤怒而得之者,此皆一时之兴耳。 ”他每画必题诗其上,此画一口气题了五首诗,佳句迭出:“独有溪头老梅树”“朔风吹寒珠蕾裂”“相逢谩说岁寒盟”“门外白云二万顷” ……王冕满怀激情画梅、咏梅,一发而不止,可见他爱梅、敬梅已入骨。在他心里,梅即是我,我即是梅,人与梅花一样清气高标,这正是其人生的真实写照。

          王冕字元章,号老村、煮石山农、会稽外史等,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农家,好学如痴。 《明史》记载:王冕幼时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刻苦读书。由于蒙元统治者将不同民族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即南方汉人)四等,南人处于社会底层。王冕年轻时曾想走科举之路施展抱负,但遭民族歧视而屡试不中,于是永绝仕途,浪迹江湖,游杭州、金陵,渡长江,跨淮河,经徐州、济南至大都,视野和胸襟得以广开,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认识愈加深刻。他的诗、画不同凡响,声名鹊起,在大都时士大夫争相到馆舍求诗索画。史载,他不给达官贵人绘画,曾在画上题诗:“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 ”因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后来匿名归隐家乡九里山,白天耕种养鱼,晚上读书作画,居室周围植梅千株,自题“梅花屋”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艺格超逸,人品高尚,气节傲岸,当代人和后世人观其画、读其诗,会感受到一股清气迎面扑来,沁人肺腑,陶醉其中。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2(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