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何镜涵:从摹画人物到写意楼阁

        作者:李百灵2019-11-11 00:15: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何镜涵

          (2/2)碧云寺(国画) 180×95厘米 1984年 何镜涵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何镜涵,生于北京,满族姓氏赫尔庚勒·索绰罗,字少民,号君望,斋名“冷雨书屋”。1958年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为专职画家,山水、人物、花鸟兼擅,尤以古装人物和楼阁山水最具代表性。

        日前,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汇聚何镜涵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创作的山水、人物等作品60件,以“写意楼阁”为核心,围绕“玉楼人醉”“得其寰中”“寸心千里”3个板块呈现何镜涵笔下的山水盛境。

        微而显 志而晦

        何镜涵1923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其父何仲贤是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第一代新闻记者,精诗文、擅丹青、工书法。4岁起,何镜涵随父学习《千家诗》《古文观止》和绘画。幼年的何镜涵绘画天赋过人,已经可以作为父亲帮手来绘制手工画、广告画等,这些经历锻造了何镜涵在绘画艺术中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独特感受,为其一生的绘画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时期的何镜涵对新社会新生活充满希望。他曾在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1958年,35岁的何镜涵被北京中国画院聘为画师。从此,他与老一辈艺术家朝夕相处,博采众长,汲取着丰富的艺术精华。当时他得到吴光宇、徐燕孙、蒋兆和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亲授,加之何镜涵的天资和勤奋的钻研,使他得以继承到了传统人物绘画的精髓。何镜涵这一时期创作的人物画精品,无论是古装人物还是现代人物,都颇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神韵;特别是古装仕女图,开脸端庄讲究,着色温润含蓄,衣纹流畅,神采飘逸,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技法。

        他这一时期的艺术探索可用“微而显,志而晦”来概括。“微而显”旨在单纯中求丰富,“志而晦”有着意于象外之象;“微而显”寓示了他尽而不夸的艺术风格,“志而晦”则体现了他的艺术境界。这可在《托婴仕女》中略见一斑。整幅作品几乎以白描方式体现,只在人物口唇之间略施粉彩,但整个画面确有异彩纷呈之感。这得力于运笔缓急、用墨干湿、用笔正侧和笔画阴阳的丰富变化。此外,画面中虽然画的是人物,但体现出的却是山水画的境界。他在画面中强调了丰富的空间维度,似乎可以窥见“三远”之境。仕女向前跨出的步履暗示出前后的维度,婴儿和仕女在动态平衡中又获得了横向的维度,自下而上人物的肢体语言又宛如《溪山行旅图》中那样层次丰富。

        何镜涵几十年如一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执著地追求艺术的真谛,求真务实,默默耕耘。无论是10米长的《颐和园》,还是二尺宽的《百子图》,都一丝不苟,追求尽善尽美。即便到了晚年,何镜涵依旧奔赴各地写生,以笔造境。他还长期深入河南红旗渠建设工地与农民同甘共苦,从而创作出了一批以红旗渠为主题、具有史料意义的写生作品,如《渠水穿山来》等。

        写意楼阁 承前启后

        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凝聚,反映到绘画中,它们往往与山川风光融为一体,成为传统山水绘画中的重要元素。然而,古代画家在描绘那些宏大建筑时,往往受传统绘画工具和表现形式的局限,线条平直刻板,限制了构图变化和意境的发挥,致使此画种趋于衰落。从20世纪50年代起,何镜涵就对古典楼阁山水绘画技法和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长期的潜心研究,探索用绘画艺术表现古代建筑结构的新途径,甚至对古建中梁柱、斗拱、飞檐的具体施工方法都做了深入了解。在几十年大量写生、不断尝试的基础上,成功采用写意技法,表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内部结构和透视关系。至20世纪70年代逐步形成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崭新画风,使楼阁山水这一传统画种面貌一新,也完成了何镜涵绘画艺术质的飞跃。

        展开何镜涵的楼阁山水画卷,如同走进仙山琼阁:飞檐斗拱,勾心斗角;笔墨勾线,虚实变幻;雕梁画栋,异彩纷呈;山水楼台,空灵奔放。画中的黄鹤楼、滕王阁、颐和园、碧云寺等各大名楼名园,似是而非,如梦如幻;似原貌,又非写实,更像虚境。这是何镜涵脑海中美轮美奂的琼楼玉宇,是他心目中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令人深深感受到何镜涵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充分展示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从此次展览中的《于今黄鹤又飞来》《碧云寺》等何镜涵标志性写意楼阁作品中可见一斑。

        何镜涵重视传承,尊重传统,但是不拘泥于传统,更不受固定模式的羁绊。其创立的“写意楼阁”山水,填补了美术史上的空白,被誉为“开宗立派,承前启后”。何镜涵对中国画变革的执着探索以及其对传统界画的改良与创作,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转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个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0(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