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李学明的艺考之路

        作者:王簃轩2019-08-20 08:58:32 来源:美术报

          (1/4)赵士华(杭州市求知小学) 凝 36×62cm 国画

          (2/4)吴明德(浙江海宁长安镇中心小学) 烟树和华 180×180cm 中国画

          (3/4)王国华(浙江松阳县第二中学) 绿水青山 53×38cm 水彩

          (4/4)潘登福(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冬至时节 60×45cm 油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我是1976年参加艺考的,这是我赶上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考试。当时的艺考生很少,我们县一中高中部一共7个班,接近400个学生,就我们三个人参加了当年的艺考。每当有人问我当初为何选择走上艺考之路,我的回答很简单,都是同样的两个字——热爱。 ——李学明

        从小埋下绘画的“种子”

        李学明最初对绘画的兴趣来自于家庭的熏陶和启迪,他的父亲在县城里工作,喜爱书画,空闲时间经常写书法。李学明从小就常听父亲说起王羲之、齐白石、徐悲鸿等书画大家的故事,他的画家梦便源于此。当时李学明家有一个脸盆,盆底图案是白石老人画的虾,在那个文化极度贫乏的时期,这已经算是难得的国画范本、教材,李学明不知对着“这只脸盆”临了多少遍。

        小时候的李学明衣兜里常常揣着粉笔,走到哪画到哪。上学的路上、教室的墙上、作业本上、课本上,只要有空白的地方都被他画得满满的。因为在作业本上画画的事,李学明就曾挨过老师不止一次的批评。进入中学时期后,李学明一直都是班里板报小组的成员,别人抄文章,他画花边、插图。后来学校又成立了美术小组,李学明便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学画素描静物。

        有一次,还在读中学的李学明从县文化馆李清云老师那里借到早期的一本《美术》杂志,那上面刊登了许多中央美院毕业生的画作,其中有《在激流中前进》《延河边上》《耕云》《矿山晨曲》等作品,还有他们写的关于毕业创作的体会文章。这本杂志李学明看了又看,翻了又翻,萌生了考中央美院的想法。正好一次父亲去北京出差,带李学明同去,他当时最大的心愿是想看一下中央美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北京的第二天父亲果真把他送到了央美校门口。李学明当时呆呆地站在王府井街上,看着出出进进的学生,也不敢进去,不知在那站了多长时间,也不记得后来是怎么离开的。

        正是由于从小对绘画的热爱和向往,李学明心里早已拿定主意,高中毕业后一定要考美院。

        李学明高中毕业的时候还未正式恢复高考,考试还不正规,不像现在有各种考前班,有系统、富有针对性的备考训练。当时是在学校报名高考,既不需要身份证,也不交任何费用,报名结束后由县教育局通知考试时间、地点。那时专业考试虽然不像现在严格,考题不会太难,但备考阶段的李学明还是感到十分紧张,因为这对他来说或许是决定人生转折的唯一途径和机会。

        李学明至今仍清楚记得,考试的时候正值七八月份酷暑时节,参加考试的考生不多,稀稀拉拉十几个人,但是监场的人不少,有来自教育局的、高校的,还有本校的美术老师。或许是因为紧张,又或是因为天气炎热,李学明出了很多汗。考试内容共两门,一门是素描,一门是创作。素描对象是一个篮球和一只手榴弹。创作题目是“好人好事”,李学明画了一个学生打着雨伞送一个老大娘过马路。因之前的素描训练时间太短,李学明画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就画不下去了。

        交卷后李学明看了一下旁边几个考生,全是用铅笔线勾出的手榴弹和篮球的形,构图也不是素描的要求,几乎都未涂一点调子。李学明一看就知道他们没画过素描,创作的命题画大多勾画不出人物动态。许多考生都在对着白纸发愣,有的干脆草草交了卷子走人。看到这番情景李学明心里踏实了许多。

        成绩公布后李学明顺利被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录取,班级里30多位同学大都来自农村、工厂、部队、学校。学生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相差也很大,班里年龄最大的那位同学的孩子当时已经在读初中了。

        跟着多位名师刻苦学画

        李学明所在的这届学生在校时间短,是正式本科生学制的一半,正因为如此,大家更知道时间的珍贵。所以大家就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临摹、写生、画速写。那时学生们的求知欲极强,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晚上教室里常常是坐满了人,直到熄灯了大家才离开教室。当时美术系有位李传增主任,他热爱美术系,热爱每个同学。他的责任心是从心里透出来的,他几乎把美术系当家,对每个学生的状况都了如指掌。他不知疲倦地奔波,到全国各地请老师。请来什么老师上什么课,老师请来后,每班的班长遂制定出课程表。那时同学都很珍惜这些机会,听课、作业都很认真。请来的老师们个个都很敬业,上课绝不敷衍。这其中不少是年过花甲的老先生,比如浙美(现中国美院)的弗一复、范志华先生。还有刘一文先生,他是徐悲鸿的同学,衣着很讲究,李学明从他那里记住了画画和做人一样要讲究,还记住了画人物从眼睛推着画人像的方法。西安画院的康师尧先生,他上课时间很短,只记得他用六尺整纸竖着画了两颗柏树,下笔放胆直取,老辣纵横,让人应接不暇,从他那里同学们知道了画是写出来的,他笔下的这两棵柏树给大家留下非常深的印迹。还有陕西的农民画家樊志华,广州请来的杨之光和欧阳两位先生,都对李学明的绘画之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间给李学明教益最大的就是陈玉圃先生,陈先生当时虽是个农民,但书画诗词,样样不凡。这说起来还得感谢李主任的慧眼和胆识,那时时兴开门办学,入学没多久,全体美术系师生便都住进了距曲阜十几公里一个叫西林西的小村庄,在这个村里住了将近两个月。在村子里同学们访贫问苦,帮着办村史、党史展览,到农家画像、画速写,晚上总结点评,大家都很快乐、充实。

        再后来返回学校的日子里,李学明和陈老师还有几个同学常常揣着干粮,背着水壶,星期天去孔林画古树。陈老师的速写,概括生动,用铅笔有毛笔的笔意,灵活多变,妙不可言,让人看了着迷。另外还有卢洪刚、王熹老师,他们的速写头像和动态速写也很精彩,由于受这些老师的影响,李学明画了大量的速写,毕业时装点行李,足足有一麻袋。

        热爱是学艺术的前提

        毕业后李学明先后任职于县师范、县文化馆、山东青年报社,2005年调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直到2015年退休。整整10年间,李学明带了七八届学生,这几百名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省份,李学明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青春的力量,给他的创作和艺术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受益匪浅。

        但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李学明也体察到了现在的艺考生普遍缺少一份纯粹和执着,缺少内心深处的艺术向往,多了几分实际和浮躁。很少有学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画画,他们大多是无奈被逼上这条路。在李学明看来这不单单是学生们的问题,而是因为现在有一种观念,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就会安排孩子去走艺考这条路。在这种背景下艺考看似是一派繁荣景象,实际上害人不浅。

        “热爱是一切的前提,只有热爱才有内在的动力,才能把所从事的事做到极致,世间的三百六十行恐怕都是这个规律吧。特别是艺术这个行当,有热爱、有追求、有梦想,才能激发艺术家的天才的迸发,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对此,李学明深有感触。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