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王晋元《新生》赏析

        作者:张鹏2019-07-15 00:24: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晋元《新生》赏析

        新生(国画) 165×209厘米 1964年 王晋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晋元(1939—2001),河北乐亭人,国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叶浅予、李苦禅、郭味蕖等教授。曾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等职务。

        南朝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万物之于不同的艺术家,会滋育出全然相异的心灵体验和图像创造。当代花鸟画家王晋元在其作品《新生》中将其自然之思融于笔端,描摹出内蕴丰富的心灵图景。

        王晋元曾受业于李苦禅、郭味蕖两位花鸟画大家,其创作理念既吸收了李氏对传统文人画的深刻反思,又承继了郭氏所坚持的“花鸟—山水”“工笔—写意”“泼墨—重彩”彼此结合的创造性观念。同时,还在绘画中汲取了李可染、潘天寿等画家的艺术精义,逐渐培养了深邃的气度与高华的情操。

        这幅《新生》不仅意在展现春天的蓬勃生机,更寓意王晋元绘画观念与实践的“新生”。当年王晋元自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毕业后,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怀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奔向了美丽、神奇的云南原始森林。他期冀通过实地考察体验,经由持之以恒的绘画创造,将自我的花鸟画创作筑于热情与壮丽的动植物王国之中,并由此得到艺术的“新生”。

        王晋元在云南近40年的绘画实践中,始终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立足于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足迹遍布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滇西北的雪域草原、金沙江的峭壁湍流……他在行走中不时地进行速写,其绘画呈现出了云南自然风物感染下命定般的生命气象与心灵感悟。他还注重外在景观的“自主生成”,曾谈道:“山林是鸟的天堂,你只有深入进去才知道它们在天堂中那种自得的情态。当惊起几百只五颜六色的鸟儿飞向天空,你不得不惊叫起来,会久久被这种景色所征服,动情了,也就产生意境了。”

        王晋元在描绘植物之前,先要进行全面的观察与研究。他先仔细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再对其进行提炼与概括,并结合适当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保证了画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总的来说,王晋元开阔的艺术视野与细致的绘画实践,营构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他通过对形象、空间、构图的自觉把握,展现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新趋向。王晋元创作的大幅花鸟画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还借鉴了西画的表现方式,同时融入云南的地域特色,通过多重绘画语言的内在交融,创造出极富个人风貌的云南雨林图画。他深知“独创”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在理性吸收传统艺术营养之时,开拓了地域情韵鲜明的风格特质,在中国当代写意花鸟画坛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图像意涵

        竹子作为画面的主体填满了整个空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绘了“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诸贤雅集盛况,将竹林美景印刻在了读者心中。《新生》中虽不见“崇山峻岭”,但细察之,也别有一番韵味。画中竹子生得茂密繁盛,相互映现中凸显出清朗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细部构图

        特别的是,画家并没有以一般角度上的“俯视”姿态铺写竹林全貌,也不像传统图式中的丛篁全景或是一竿独秀,而是只取竹身来集中刻画,将视域定位在竹子中下部,着眼于对竹子的细部观察,不仅摹写出了竹子自身的生长细节,而且还生动地寄寓了大地的“原生”之力。一派遒健劲拔,形式感与冲击力都很强。画中既有挺拔茂盛的成竹,又不乏刚刚破土拔节的新笋,恰是“新生”之境。

        多元层次

        画中竹子与花卉的交错构图,极大地拓展了画面的空间层次。王晋元在绘画中经常采用“全景截取”的方式,将自然之景进行大胆而精致的剪裁,选取精彩、独特、典型的景观放置于画面之中,并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根据画面的构图需求整合素材,最终创作出独具个人魅力的艺术作品。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