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建筑 艺术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如何“活化”校园空间

        作者:唐克扬2019-06-04 08:43: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何活化校园空间

        南方科技大学“空间与媒体实验室”校园“活化”实践

        在中国,大中小学校园都是城市中占地面积广大的“飞地”,往往带有围墙,功能自给自足。随着中心城区的土地价格飞涨,老校区已经不能再度扩张,因此新世纪以来郊外“大学城”的布局就应运而生——在大多数城市,“大学城”不是未来时,而已经尘埃落定。

        遗憾的是,大多数“大学城”并不像它们的蓝图那样光鲜夺目。在电脑屏幕上看上去OK,甚至还有那么点小“惊喜”的校园规划,如何落实为真实、丰富的人际感受?要知道很多宏大的规划方案的结局都无声无息,没有人能一路追踪它们的去向,但是校园规划不太一样,它天然有着一批批很难平静下来的“用户”。随着一届届的毕业生离开校园,新生血液注入已经有些“磨损”了的人造环境,就会意识到建筑并不只是完结于设计师的图纸;相反,最初往往粗疏的设计意图,经受了一轮又一轮实在的考验,被打磨光滑或者干脆分崩离析了,校园建筑是使用强度最高的建筑种类之一。如此多的活跃“用户”评估出了建筑真正的绩效,促使它们发生变化,并且把这种互动的过程传播到更广大的社会人群中去。

        这就是校园空间“活化”的含义。

        这个话题很大,但可以从现实中人们的埋怨开始,准确有效的“导航”是第一步。如果说,建筑学中有关空间意象生成、空间句法推演的理论显得有些枯燥,那么,以下这些现象你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宾客来访时,即使有GPS定位相助,也要寻找半天才能发现彼此;有些校园中的地址“无法(精确)描述(导航)”;有些空间或者建筑物无法凭直觉发现,只能按楼号寻找;有些空间标识只在最后一刻才起作用,你终于发现了它,但是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步行和坐车,城市空间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当地图上显示妥妥的校园地址转化成一幢幢建筑之间需要用脚丈量的距离,你会发现“其实就在那里”的大门牌不管用了。左边是棵树,右边也是棵树——为了让普通人有更好感受,这种看起来差强人意的校园“景观”,需要获得深层进阶的意义,这样,在这里度过4年人生中最宝贵时光的青年们,才会对它有起码的记忆——不错,无论如何一个人都会记得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但那往往不是设计师的功劳,而是时间本身的力量,是使用者对校园的重新诠释。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校园中还很难有称得上精品的建筑,大多数校园基本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地标建筑或者构筑物。即使考虑到建设体制、投资成本的因素,也不能不说校园建筑的规划思想,乃至教育本身的预设和规划,依然担负有很大的责任。

        如同迷宫一般枯燥类同的室内室外建筑,恰恰反映了我们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那是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而不是对有趣灵魂的审视和因材施教。这一点在校园空间中突出体现在,大多数空间设计都是“标准”“和谐”和“就事论事”的,往往我们看到一幢建筑物就和它容纳的教育程序一样,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理论主张,缺乏可以识别的亮点。但是在真实的使用中,“用户”又常是不满足的,最起码各种专业和空间性格的诉求,就打破了这种平衡——图书馆和餐饮这种越来越走向综合、社会化和外向的公共空间,不该被安静地装在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里,更不用说有些新型的学院需求,比如国际交流、艺术展示……它们的气质和扮相,已经不是上了年纪的装修师傅能够理解的了。

        多数人其实感受到了类似问题,也会觉得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但是校园的规划建设体制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这种需求得以落实,一切也不会从那些直接面对问题的人们那里开始。要知道校园的规划决策者、设计师和使用方不是同一批人,他们之间的分歧也一直存在。因此,校园空间的变革需要更加强劲的能源和“发动机”。作为一名教师,在大学校园中既参与规划决策,又直接承受其后果,笔者的建筑设计训练变得尤其有意义。笔者同时是上述校园建设图景中的三方,又不能仅仅站在他们中的哪一边。即使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我们依然强烈地希望产生有趣的解决问题的线索。这种希望并不完全在于自上而下的改变,也不会是纯然自发形成,而只能是在这两种思路之间进行折中的实践。一方面是“真题假做”,也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并不期待学校里的人能拿出现实的解决方案来,但是学校中摆脱了一般功利性的思考,有助于提出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是“假题真做”,就是即使并不一定成为真实项目,我们依然要求大家实事求是地循着现实中的逻辑,一板一眼地付诸救火演习一般的“实施”。后一点,又有助于打破我们对于学院研究的刻板认识:凡是在学校里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不现实”的——既然校园空间本身就是研究的对象,那么,和此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必须学以致用,它的成效需要得到确实的检验。

        “空间与媒体实验室”从属于坐落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它既不是单纯考虑建筑设计的起点也非事后修补,顺应于大湾区创新空间的研究大势,我们想把校园空间的革新本身变成一个真正意义的研究课题。举办工作坊是这个实验室一年一度的传统。工作坊以深圳本地高校的相关科系为主要参与主体,又从全国有针对性邀请艺术家、设计师和相关研究者来为工作坊“搅局”。它并不强求参与者有十分高超的专业技巧,但期待大家具有对上述问题高度的敏感性,能够从建筑、景观、产品设计、空间导识、空间绘画、雕塑甚至新媒体等学科的方法论出发,融汇上述学科的知识和实践能力,阐述对于校园空间形象塑造的看法:你,是如何在校园中“识途”的?

        实验室目前已经承办了至少3次全国性的校园设计研究会议,集中了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的专家学者的智慧,编撰了丰富的基础研究资料,积累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和研究心得。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坊更多的是一次能量的“释放”和思考交锋。每个小组一般3人以上,至少包括一名南科大学生或教师。要求提出一个针对校园空间形象的问题,并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应。回应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介入校园空间,例如墙壁涂鸦、海报或室内外空间装置、在空间节点处放置艺术品或简易家具等;另外一种,则是试图打造一个校园空间形象塑造的长远方案,不求立竿见影。

        除了工作坊直接参与者带回各自校园的收获外,全校师生受到的生动教育,以及在校内社区广泛流传的有关校园创新的思想,已经是有形无形的校园变化的开始。积微成著,这样的变化虽然未必能直接形成某种方案,但“有趣”于心,“有识”于思,“有力”执行,它将成为新一轮校园建设变革的有力基础。对空间的活化也是对教育的活化,对校园的导航也是对人才培养的导航。

        (作者系建筑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8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