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艺术乡建 如何走得更远——斗米岙村的当代艺术展

        作者:黄俊娴 2019-05-13 08:33:46 来源:美术报
        艺术乡建 如何走得更远——斗米岙村的当代艺术展

        当代艺术与偏远乡村,这在以往可能是很难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如今有了新的“结合点”。4月30日,浙江丽水松阳县斗米岙村,一场当代艺术展如期举行。来自5个国家的46位艺术家,带来了包含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实验音乐、油画、雕塑等多个门类的30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把原本寂静、朴实的村庄,打扮出了别具一格的国际范和艺术感,吸引众多山外的艺术爱好者和游客。“斗米岙当代艺术展”,不仅是艺术家入驻乡村、回归自然、留住乡愁的乡村艺术实践,还是该县今年提出打造“国际艺术创作交流胜地”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活动。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阳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有中国传统村落71个,斗米岙村就是其中一个,它处于群山夹峙之中,山清水秀。上百栋老房子被千亩翠竹环抱,黄墙黛瓦,呈阶梯式分布。2016年初,松阳县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确定为唯一一个“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本已凋零、破败的乡村在该行动的推动下逐渐有了生机。然而老屋的修缮并没有使乡村人口逐年减少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如斗米岙村,其原住人口400多人,但如今住在村里的只有120多人,并且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上。

        如何吸引人口回流,推动古村复苏?松阳县推出了“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以“艺术在地”为方向,通过创新打造艺术创作、研学进修、旅游接待等功能相融互促的“老屋+工作室”模式,大力引进绘画、雕塑、设计师、规划师、文创产业等方面艺术家入驻。当地农民逐渐加入到艺术的创作和艺术节的筹备运作中,成为创作者、组织者和接待者。农民和艺术家共同定义了艺术实践对于乡村生活的意义,艺术不再只是吸引游客的手段,更是地方生活重建的有机组成部分。

        毕业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的郑宏昌和张竹筠是最早入驻斗米岙村的两位艺术家。去年,他们受邀参加了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作为“艺术振兴乡村”的成功案例,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让郑宏昌对艺术之于乡村的作用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和期待。因此,在今年年初,他们毅然离开了北京宋庄,选择古村落资源保存完好的斗米岙村,作为他们下一个艺术栖居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捐赠给斗米岙村包括手稿在内的15幅代表作。他已然把自己当作是斗米岙村的新村民。他说,在这里似乎可以找到少年时触摸过的土墙,走过的蜿蜒小路,找到祖祖辈辈生活的痕迹。寻找乡愁的来处,应该也是当年迫于生计离开家乡漂泊异乡游子们的情结。

        在松阳县宣传部长汪健看来,以艺术的方式激活古村落是最柔性的,它可以挖掘乡村的优良文化基因、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和乡村的经济活力。这两年实践证明,艺术家的进入,不仅拉动了当地消费,还吸引了优秀团队、渠道资源,他们主动投身传统产业或特色文化,有力带动了文创业态发展,让乡村价值得到了有效彰显,让村民对自己的家园增添了更多认同和热爱。随着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入,沉睡的乡村资源被唤醒,式微的乡村精神逐渐被激活,创业青年开始逐步回归。

        在艺术乡建正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松阳以艺术柔性助推乡村振兴,目的是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松阳模式”。类似的探索其实已经有不少先例,比如浙江乌镇,近几年,通过“戏剧节”、“艺术展”等文化活动,为小镇增添新的文化内涵,打造新的文化景观,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乌镇式文旅和文创之路,成为网红打卡地。被艺术开启的乡建模式值得被关注,但也要警惕运动式的文化艺术开发对乡村资源的透支和掠夺。毕竟,在短暂的艺术狂欢之后,更漫长的是当地人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而后者的福祉,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据所在。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