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中国设计大展:探索更具时代精神的创新路径

        作者:施晓琴2019-01-21 08:58: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当你想了解中国的传统非遗文化时,原本只能去图书馆翻阅厚重的资料或到遥远的山区考察,但现在只需要下载一系列“中国文化遗产活化”APP,就能以交互的方式了解和感受到其艺术价值;出于保存的原因,一直长年深藏在博物馆库房中的历代名家真迹和珍贵文物,现在也能通过一套套相关的服饰、杯具、文具等衍生品被带入日常生活,并引发你想要深入了解它的故事;当你走在现代化新农村和社区之中,看到一些宽敞明亮又富有特色的建筑后发现其实是公厕时,你会感慨设计发展进程之快……其实,这些都是中国设计所带来的改变。

        1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拉开帷幕,记者在大展中深刻感受到了近年来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创新引领和生活关怀,小到垃圾桶的分类设计,大到代表国家形象的飞机、高铁,无不体现出此次展览的主题——“新时代 新生活”。

        以“案例”突现问题意识

        本届展览的策展团队由两位策展召集人和12位策展人构成,在深入一线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反复推敲,最终以“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8个板块,通过82个案例、351件(组)作品,较为全面地呈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讲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设计者在面对问题时的系统思考和解决方案,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作品无疑是本届展览的一大特色。“因为展览只展出以往三年来的作品,若不以‘案例’的形式展出,观众在观展后就不能看出中国的设计成就在哪里。比如电饭煲的设计,老百姓用电饭煲只考虑好用不好用和价格高低等,但很少有人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专为广东人设计的专用于熬粥的电饭煲,还延伸了不少智慧功能等,这都是设计师为了国人烹饪习惯所做的设计。因此,为了让社会公众可以看到中国设计师真的在解决问题,就有了‘案例’这样一个明晰的展陈方式。而从这一个个案例中体现的就是设计文化和价值倡导。”此次展览策展召集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理论家杭间说。

        “看了这个展览我感觉是见世面了,好多东西之前从未见到过。通过案例的方式呈现作品,可以让我们普通人更直观地看出中国设计师的思考和几年来中国设计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改变,我还从中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繁荣发展的巨大成果,觉得很骄傲。”特地从广州赶到深圳看展的大学生马光顺在现场发出如此感慨。已经退休的老党员黄耀炳也来自广州,他告诉记者,从每个案例的介绍中能够看到设计前后的对比,“尤其是一些城乡改造的案例,观者从这样一个连贯的思路看起来很容易理解”。的确,如果展览中只把一件新科技产品摆在那里而不提供功能展示和设计思路,那与逛一个科技产品店有什么区别?

        设计理论专家王受之参与了每一届中国设计大展,他最大的感受是中国设计变化的力度和速度令人难以想象。他说:“在这次大展上,我看到关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设计师和设计文化都表现得越来越自信。” 此外,王受之表示,此次大展邀请到关注不同领域的专家来组织策划不同的板块,可以使观者从中看到很多个性的东西,“这要比单独由某一两个人策划的大展更好看”。

        切实服务大众生活

        设计作为生活的艺术,它实际承担着一个中介的角色,他的前端可能是国家意志、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发展进程和艺术的探索等,但经由其转化后的结果必然影响和改善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

        本次大展中的设计作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关怀。如“精准扶贫”和“采风式的乡村体验和因地制宜的现场制作”这两个案例,设计者在深入实地进行了充分考察的基础上,所做的精心策划和创作全部都有针对性地指向了当地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当地村民的兴趣,带领他们亲自参与改造,更是实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此外,此次大展中既有反映国家形象的“中国智造”和“国之重器”的设计,也有很多从简单的日用品、快递等小设计中发掘价值的案例。“与以往的设计展相比,这一届是既有理念,也有生活。这些案例选择得很好,它们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真正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改善和提升人们的生活,展现出设计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更加密切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晶如此评价。

        作为公共艺术板块的策展召集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认为,当下公共艺术已经扩展为所有公共空间里的艺术与设计的解决方案。在城市空间、乡村改造、社区形态中,我们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居民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公共空间如何提高品质和人文关怀?这些思考在“品质空间”板块体现得十分明显。该板块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认为“水榭”和“公厕”是两个很有意思的典型。我们设计“水榭”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之时,实际是在讨论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而“公厕”是我们日常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类型,但它其实是决定一个地区品质体验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我们在讨论城市品质的时候,是在讨论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处理实际是我们当下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面。

        从作品来看,8个主题实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也反映出设计的跨界性。因此,一个设计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能仅限制在一个领域。这个展览不仅能让普通大众看到中国设计的发展,看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更可以看到我们生活改善的一种动力和前瞻,因此,这个大展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交流平台。

        面向未来的设计

        在学术论坛环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敏将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中国设计以10年为一个单位,分为“志学”“求索”“而立”“不惑”4个阶段。他提到,这40年来中国的设计行业从量到质都产生了巨大改变,我们设计师的数量近千倍地增长,设计学生也是几百倍地增长。“我们的设计行业从一张白纸经历了临摹、描红,到尝试布局、勾勒,再到有创意、有个性,多样化、多维度,从而转向高质量这样一个过程。”

        进入新时代,当前一系列关乎民生改革发展的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设计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设计如何贯彻和服务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设计是发展国计民生的重要驱动,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表达中国立场、体现中国视野、传播中国智慧的重要方式。他结合“上合青岛峰会”创意设计的实践和探索,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设计服务国家战略、设计传播发展理念、设计转化与合作的思考和启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则从具体的非遗扶贫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案例中,分享了国家战略导向下新时代公共艺术的发展面貌与文化思考。他表示,非遗不是老的而是活的,它通过人为的创新转化走进现代生活,不仅能体现大国之风,更能够代表我们当代的生活品质,“因此,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我们抓住了人就能够抓住一切。”他说。

        多位专家都关注到中国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师的文化责任感培养问题。吕晓萌说:“现在有些人也停下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的问题,设计的产品也更注重强调文化内涵。随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开始被提出、讨论并加以改善,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这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此次大展中会呈现“设计教育/事件”的案例。

        设计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展开的,本届中国设计大展无疑将对设计的思考归入与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紧密的时代语境中,从大展的策划思路、征集遴选到展陈方式、论坛交流,我们都能够看到中国当代设计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找到了更加清晰、有效,且贴合本民族文化底色的创新路径。随着三届设计大展的举办,中国设计主体性的理论与实践也在积累中不断建构。纵观当下的设计业,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国设计的主体话语意识在增强。因此,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产业链中,中国设计如何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东方叙述在国际设计的话语场站稳脚跟,都是当下值得继续挖掘的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5(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