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学院创作成色几何:聚焦当代专业美术学院教学与学生创作

        作者:未知2017-10-30 09:11:03 来源:美术报

          (1/5)王家豪(中国美术学院) 误读系列之旅行 油画 指导教师:崔小冬 常青 邬大勇 封治国

          (2/5)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风筝的夏天 水性笔 指导教师:李睦

          (3/5)刘启光(中央美术学院) 旅人之一 水彩 指导教师:王华祥

          (4/5)何三青(中国美术学院) 非山非水系列 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陈海燕 方利民

          (5/5)赵宇(四川美术学院) 缠绕-2 木板丙烯 指导教师:朱海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开阔视野,在学术传统中融入个人的思考与活力,以年轻学生独特的视角及艺术表现相互碰撞,激发出无穷的火花,为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注入更多新的力量,展现未来青年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活力。10月14日,“学院本色2017——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

        “学院本色”展览2015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今年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及北京盛元拓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支持了本届展览。展览定位为国内外著名美术院校在校生的创作展,是一项长时间、高水平的展览,旨在充分展现在校生的精神面貌、艺术品位和创作现状,是展示中国当代高校学生艺术文化核心创意的代表,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互动平台。

        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四所主办院校在校生的约200件(套)创作作品。作品本身除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审美认知,更多地展现了对宽阔生活的关照和对艺术梦想的坚持。展览通过专家评审的形式,评出了造型艺术奖、艺术传承奖、艺术创新奖、赞助人特别奖及提名奖等五个奖项,获奖作品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区学院美术馆集中展出。

        同时,“发散与聚合——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与面貌呈现”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区美术馆举行。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教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颖生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教授、研究生处陶非奇老师、绘画艺术学院朱吉明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文中言老师、绘画系书记兼副主任周爱民老师、付斌老师、雕塑系书记兼副主任李鹤老师、基础教研室张姗姗老师及北京盛元拓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岳少茹女士及来自各院校的学生代表共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与会专代表们就造型艺术的创作趋势,以及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未来走向等议题各抒己见。张敢教授率先提出,美术学院在校生平时应不断锤炼自身艺术语言,以多元的视觉方式呈现对社会的思考,同时培养超越学院教学模式的能力。焦兴涛教授认为,美术学院在技法和美术史等方面的教学体系就像一堵墙,决定了所有站在这堵墙和打算离开这堵墙的学生的高度,年轻艺术家们必须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明确自身地位。王颖生教授指明,“学院本色”展览的根本目的在于搭建平台,让广大在校生交流所思所想,开阔视野格局,超越技法、材料和观念的束缚,这对于逐步建立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毛建波教授也倡导,全国的美术学院应该坚持个性发展,年轻学生们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式的纯熟性、精神的丰富性、内涵的深刻性呈现不同的性格面貌。

        10月18日,由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办的“叙·事——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油画教学联展”暨2017年油画系联盟教学会议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汇集了全国九大美术院校油画系近年来优秀的课堂油画作品180余幅。

        这两个同期举办的美术院校学生作品展,基本上呈现了当代高等院校学生的创作实力和水平,他们的追求方向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编者


        如何解决创意“撞车”问题

        ●王家豪(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

        我的作品是偏观念性绘画,也是我最近做的课题研究。系列作品是围绕绘画和图像内部的逻辑进行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张画已经从过去的描述一件事情,变成了一张画建立自己内部的视觉机制。

        我比较困惑的是,随着绘画的发展,一般我们绘画理解都是两个面,一个是内容,另一个是形式。内容暂且不论,形式在当下,我觉得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我就想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新的合作关系,它是属于偏观念性绘画,这就导致观念一旦重复、遇到冲突,绘画的价值就产生颠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创意”,如果和其他艺术家作品创意类似,那这张画的价值就会打折扣。这也是我最近面临的问题,我在创作一组系列作品中,突然发现有一张作品和某一个知名艺术家有相似,但我以前并没有看过他的作品。我在思考,这个系列是否可以进行下去?


        如何突破创作“套路”问题

        ●于婉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学生)

        我在清华学习已经七年了,清华校园文化跟其他院校不太一样,我们是在以理工科为主导的校园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的艺术、思想,也会受到他们的一些影响。我画清华校园文化题材,画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大学文化的精神深在其中。隐藏在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是我想追求的。

        这些画已经画了30多张,画熟练以后会陷入一种套路,自己会用比较常规的,习惯性的绘画语言去表现它,很难突破。这个时候我想需要有一种反叛精神,对于规律性,对于原有规则的改变。我的画面相对其他院校缺少一些观念性的语言,展示还显常规。如何突破,如何反叛,是我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学院超越学院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当大家毕业了以后,马上面临市场的竞争,面临未知的世界。在艺术创作中,你们可以具备一种反叛学院的能力,但这个能力是在学院完成的,将来可以抛弃学院教给你的一切,并不拘泥于学院教的东西,超越学院。

        美术学院的学生还应该在平时就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断思考,不断用这种方式呈现。艺术语言很重要,最终决定这件作品能否留下来的是内容,你对这个时代表达了什么。语言不会过时,写实绘画不会过时,像中国的水墨一样。中国画过去的几千年没怎么变,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的社会体制没怎么变,它是延续下来的。今天的时代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要思考,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现代主义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我一直认为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虽然表达的内容和关于美的概念变了。包括实验艺术,画油画、写书法就不是实验吗?我觉得在创作过程中更多是要拓展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多看文学作品。


        学院高墙,跃上与离开

        ●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样从教学的角度来应对今天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方式,和我们现行的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这是每一个美术院校,每一个艺术学院的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

        我在很早的时候学绘画,我们的老师就会说,你要画好基础,要画好素描,你的创作才好。猛一听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举出的例子里有很多都是素描,或基础很棒的艺术家,他真的做到了很大的创作的成就。但是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会让你觉得,并不是所有都顺着这个逻辑。到底是老先生说错了,还是这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今天,我们的教学体系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方式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一直倾向于我们现有的,技法性的,美术史延续下来的教学技法训练。教学体系就像一堵墙,这堵墙是我们树立的高度,是所有打算离开这堵墙的同学和站上这堵墙的同学树立的高度。

        川美有一个学生,在油画系四年学生联展从来没有入选,他也很认真地准备作品想入选。毕业后来到北京,现在是年轻艺术家里比较火的一位。他说,四年油画系严格的训练对他是有效果的,他清楚要离开的是什么样的体系。学院的教学体系就是一堵高墙,两个选择,一是跃上高墙,站在更高的肩上走;还有一种是离开这堵高墙,但也要看到各种和高墙有关的东西,这样我们学院教学体系就和未来艺术家丰富多样的发展体系有机统一。


        艺术教育充满未知

        ●周爱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书记兼副主任)

        谈一下我内心的焦虑。这种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美术教育。我们到美国、英国、法国去,看了他们的美术学院,也很难认同,让我很信服。其实艺术教育始终是一条未知的路,在寻找的道路。可以说中国今天的美术教育就是我们展览反映出来的,一百多年前我们吸收西方的教育体系到今天还是存在的,基本上以法国为代表,欧洲的美术教育体系,包括后来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体系,一直反映到今天我们的教学里,这种影子还在。但是艺术教育经过这么多年以后,很难再说中国的美术教育从西方可以借鉴到某种道路。我觉得这个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寻找的模式或道路并不是大家趋同,可能更多的是思考,更加积极、有意义的艺术教育方式。

        今年上半年,一位西方艺术家在这里演讲。他说“我绘画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发现什么是绘画”,而且他也谈到,他大部分绘画时间是不断地在跟自己搏斗,大量的时间都是感受到画不好的痛苦,只有极少的时候会带来某种快感和愉悦。但是他愿意乐此不疲,整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建立在这个方面,就是在不断地发现什么是绘画。如果有这种信念,绘画死不死亡,对于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他觉得他自始自终都没有找到。


        个人艺术表达很重要

        ●付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

        “学院本色”就是把学院教学和创作的关系给呈现了出来,通过这样的展览把我们教学方向也不断明确,把创作提出来,第一位看待。学院能够带给你什么?观念的东西,不是别人能够给予你的,但是学院能够给你的是一种规则、规矩、方法。这就是把创作的重要性由展览来带动,大家会有一个念想,除了毕业创作,还有展览参加,以前没有这样的展览把大家平时的创作拿出来展示。

        关于创作,形式与内容,传统与创新,或者是观念与绘画本体的关系。我自己首先作为一个创作者,这个都是我们始终要去思考的问题,作品不能只是呈现出这一个阶段的思考,并不是要得出什么样的答案。还有你说的创意撞车的问题,我想,作品不只是以这个“点子”作为支撑,除了点子还有创作方法,形式、语言这部分,这是个人化的。如果你的作品除了点子,还有别人不能代替的绘画本体语言,这就够了,不用考虑太多的问题。像贡布里希说的,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展览我参与了布展,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同学考虑作品本身比较多,没有考虑如何呈现。有的作品拿来的时候并没有附带说明,该怎么样布置、怎么样呈现、挂多高等等。作为专业的艺术家,他对这个展厅、展场、灯光都是有要求的,不管这个展览是否达到你的要求,但至少把这些提出来,作为作品完整的创作构思。


        走出方寸天地

        ●陶非奇(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

        研讨主题的“发散”,我觉得是要走出方寸天地。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年在中国美院就读的五六位香港籍研究生,他们一起到研究生处和我交流,想利用香港回归20周年的契机,在这个时间段做一个有意义的事。我们研究生处和艺术家探讨以后,各方面加强协作,今年暑期,我们的团队到香港,走访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城市大学,和他们的老师、学生交流探讨。我们发现他们的艺术语言并没有很高深,基本功并没有我们国内的同学扎实。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艺术自信,恰恰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他们会侃侃而谈自己的成长背景、艺术经历。今年12月20日,我们邀请香港的同学和老师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联合工作坊,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两地师生的面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讨,这是很好的合作,可以回应今天的主题“聚合”。共同思考当下世界的问题,比如说生态危机,这个就是通过联合工作坊要解决的问题。


        学院创作成色几何

        油画教学在各大美术院校油画系基础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以造型为手段的油画写生教学,一直以来提供给学生认识客观,认识自然的观察方法,并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这种认识观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也有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而近年来社会文化潮流、各种信息的涌入以及个人独立意识的觉悟,在不同层面对艺术的新方式的探究上产生了推动作用,并且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对艺术规律的认知,对艺术形态的关注,都影响到美术院校课堂教学中对认识与方法的重新判断与选择。

        随之而来呈现在各大美术院校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在课堂教学中都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并且各自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在前几届油画系联盟教学会议上,针对素描教学开展了积极的研讨。本次由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办的“叙·事——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油画教学联展”主要以近年来各大美院油画系针对本院油画教学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从共性与差异的对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更好地完善我们油画教学的体系。以进取的方式和适应当代人思维的构想重新界定当代油画教学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以审视的态度梳理过去的经验,并希望提出有学术价值的适应当前油画教学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从而共筑各学院几年来所构建的教学联盟这个学术平台,建立学院教学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话语权,以交流对话的方式向社会传播我们的学术主张,提高中国各大美术学院在社会的影响力。

        ——牟达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7(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