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创作者不能在“高原”定居——杨晓阳与创研班学员一起“做减法”

        作者:焦俞萍2017-08-29 08:30: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创作者不能在高原定居——杨晓阳与创研班学员一起做减法

        土家花灯  杨晓阳


        “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教师的根本立足点是关键。文化自信与世界眼光、艺术精神与教学体系、实践与理论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和因材施教是使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能否达到‘器道并重、一人一品’的重要环节。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8月22日至8月30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国家艺术基金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美术发展专题创研班·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工作室作品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展览中, 47位学员的190幅作品呈现出的多元化的新图式、新创造,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体现了该创研班教学模式的成功。


        作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之一,该创研班历时两年,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任导师,学员包括丁密金、王学辉、陈风新、吴昊、陈联喜等40余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均在各自的学习背景下取得过一定成绩,有些甚至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不凡的敏感和坚实的功力。基于这种特殊性,杨晓阳认为,既然是名家汇聚,教学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和“学” ,而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经过不断与学员交谈思考,杨晓阳明确提出了“器道并重、一人一品”的教学理念,“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以及“减法式”的“归零”教学概念。所谓“器道并重” ,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技巧并驾齐驱,“创作者不能在‘高原’定居,因此,理论的突破就变得尤为重要。 ”杨晓阳解释。


        杨晓阳要求学员从理论的研究开始,每个人探索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展览中的作品虽师出同门,却呈现出不同的造型语言,多变的笔墨系统,别致的意趣表达,风格各异,异彩纷呈。丁密金的《曼舞苍穹》展示了一系列在太空中漂游、舞蹈、漫步、跑酷的动作,画面中的人物或敞露胸襟,舒展肢体,飘逸荡漾而飘飘然;或心情沉闷,彷徨惆怅,不知所措而昏昏然。人与人之间的组合无限扰乱,混沌一体,没有方向,展现当下人的精神状态。而仰望天空或俯瞰大地的人,也仿佛是在审视人类生存空间,回答自身生存状态的生命意义。


        据主办方介绍,“器道并重,一人一品”涵盖了艺术创作中继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关系。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诉说、体验和独白,它不取悦于表象、浮华和浅薄,它是不夹杂任何利益和号召的一种发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呐喊,是血液里面流淌的自然的水到渠成,因性情而创作,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面貌。


        在教学过程中,杨晓阳用民族精神、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等8个概念阐述他的理论系统。他介绍,由于全国大量“取长补短”的教学班已有基础,因而该创研班采取“扬长避短” ,即把别的班的“加法”变为“减法” ,发现每个人的独特性,形成特点,提醒每个人清理当下流行的共性,以便重新开始创作。


        经过学习,每位学员的创作、技法等风格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从趋同走向各异。学员周士钢说:“在创作上,我开始大胆追求从精神上来表达我的感受,写心中之意、追求艺术的彼岸,寻找精神的家园。在造型上,追求意象造型、不似之似,研究造型的艺术规律、方圆、长短、节奏、对比、味道等,更加追求书法用笔,尝试金石入画。 ”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评价该班最大的贡献是杨晓阳帮学员来破题,而且找到了一些经验,“归零”就是一种经验。杨晓阳和学员平等地探讨,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艺术水平和状态,找到破解的方法,这种超越通识、找到属于艺术自身的东西才是最难得的。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