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建筑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被忽略的民宿之美

        作者:徐征野 陆侃2017-07-25 08:30:38 来源:美术报

          (1/2)西方乡野庭院生活对话中式简约禅意空间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民宿,像是发现生活美学的明眸,透过它,我们会发现自我的另一种可能,不断探索自然与自我正是生而为人的乐趣所在。民宿的设计核心在于挖掘当地文化,将文化内化在空间细节之处淋漓展现,注重生活体验,将设计置于大美之中。


        美学的表现手法有千万种,但是不论哪一种表现形式,它必定要因地制宜并且与功能相对应,也就是说民宿是美学与实用主义的统一体,兼具艺术与功能的双重属性。


        那么,何为美?什么是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美?什么样的空间让我们产生了美的体验和记忆?或许是质感的美,亦或许是颜色的美,甚至是抽象意义上心灵对美的关照。本期邀请四位IDS(国际创意点石设计研究院)国际设计中心以及IDS(国际创意点石设计研究院)美丽乡村文化研究院的设计师,一同探讨民宿的多元维度,重新发掘被忽略的美。


        当社会在高速的经济发展和集中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市中的机械式生活让人们承受了诸多疲惫和压力。此时的我们想逃离城市,却需要一个适当的释放空间,一个像陶渊明寻求的“桃花源”,亦或是像托马斯·摩尔笔下的“乌托邦”。这个释放空间,或许是与自然越近,离现代化更远。回到人类的本性中,寻找那一份初心的灵性。人之初,人类本身就是从茫茫生灵中走来,又大步踏入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慢慢地迷失了自我,不禁会想念那个被忽视的田园之梦。


        南宋寒门学子柳梦梅,借宿梅花庵观中,便有得杜丽娘画像,终传为《牡丹亭》一段佳话。可见出门在外,借宿道观、庵院和民宿是自古便有的习俗。古代的名人雅士有一种消遣,如《长物志》中记 :“山斋,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或傍檐窗槛,或由廊以入,可种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际沃以饭瀋,雨渍苔生,绿褥可爱。绕砌可种翠云草令遍,茂则青葱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瘗墙下,洒鱼腥水于墙上引蔓者。虽有幽致,然不如粉壁为佳。”可见古人对居所美学的极致要求。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面对城市化于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如今正好有这么一个契机,就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为发展国家深化经济改革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为调节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乡村守望者”冯骥才曾惋惜,中国10年间消失了92万个村落,也就是平均每天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在这背后消失的不只是数字和建筑,而是文化、美学和民俗的缺失。当城市化生活标准普及化之后,或许留住乡愁,回归田园也将成为当下国人的共同追求。


        上个世纪造乡运动在二战后的各国陆续展开,从英国B&B(床与早餐), 到法国的城堡,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北欧的环保农庄,还有美国的HOMESTAY(住宿家庭),已深受世界旅游者的喜爱。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宿起步较晚,但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孵化环境。中国的民宿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方式、维度和美学体验,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重新找寻到那属于自己“桃花源”式的慢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从被忽视遗忘,到被重新挖掘提炼,不是单纯的慢节奏,而是一种“心情重塑”。通过空间的营造,通过环境的改造与再设计,寻找到一个适合的主题,使之成为更有意思的空间载体,人们不只是去发呆闲逛,而是一个“新的场域”,供人思考人生哲学,重新发现自然和生命,找寻被忽视的美。


        民宿的美离不开生活美学,而其构造都是从众多的美学原理中提炼出来的。这种被忽视的美学原理描述了颜色、质感、调性,空间组合等等,都如百川般融入到民宿营建中去。民宿空间使美术的功能大大得到释放,每个民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宇宙,包含了特定合适主体的属性,比如说带有禅意的房间,又如高山流水的空间,还有非常让人心静的场域 ,这些场所配合艺术的升华后,创造出美妙的生活:惬意的阳光、舒适的居所、有趣的庭院。诸如此类的画面都能成为民宿的主题,都会给民宿带到新高度,让美学与艺术在实体生活空间开出一支新花。


        “大隐于野,小隐于市”,纵观民宿的发展后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乡野田间生活其实要比城市生活更加需要对生活美学的热爱、耐心、毅力和智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只是一种口号,而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例如随着宗教在欧洲的兴起和传播,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有频繁的朝圣之旅,朝圣者和旅客大都住宿在民家或者寺庙,以解决风餐露宿之苦。简单餐食和借宿便是民宿最早的行为模式,古代中国亦是如此。到了近现代随着二战的结束,欧美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大量的劳动力开始融入城市,导致了农村人口不足。于是各国开始制定法律,以帮助农民改善闲置的村屋,吸引路过的旅游观光客,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之后,早期的农村现代化民宿开始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亚洲的民宿文化专业化发展比较晚,但在组成结构和主体定位上发展出了自有的独特属性。中国起步相较更晚,在概念、投资、设计、经营、服务和品牌化等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中,与市场同步,并日趋规范。越来越多的创意小镇,特色农村,品牌化的民宿,以及各种手工艺匠人组成了一个新的有机生态链。


        自然不是一种建筑符号或者设计语言,更不一种装饰,它是一种有机生命体,是动态的美学。置身于自然之中,你可以感受山水之乐,可以聆听鱼虫低吟,可以仰望浩瀚星空,更可以回到乡土之中,寻回那种质朴、醇厚的乡野之乐。这也是民宿的初心。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曾提出 “少则多”,他提倡极简,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繁琐,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正如日本禅宗遁入空寂,情感和生命是凝固的,在枯山水与茶餐室的小空间内,冥想、探寻宇宙大道,这让日本民宿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和对哲学美学的感悟。它兼顾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说在细腻考究且美妙深邃这一点上,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古代中国人很重视色彩的作用。从战国时代起,就有五色配五行、五方、五德的说法。比如,秦人认为自己属水德,水为北方,为黑色。所以秦人崇尚黑色。《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不同的元素也构成了不同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演变,渐渐中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色谱体系。在建筑领域上也有地域的差别,江南的民居多用白色的粉墙,配以灰瓦、赭(红褐)色的柱子,与南方色彩斑斓的花木相对应,形成一种清淡素雅的氛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正是刘禹锡对自己居所的色彩描写。颜色对民宿的氛围营造影响极大,不同颜色给予了场域不同的心情。


        在设计民宿和乡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主客体之争,这亦是生活美学之争,其实众生皆平等,万物存在自有其道理;相互沟通与交流也是民宿作为一个公共社交空间所存在的理由,它是一个相互互动的空间,一个交换美学的空间。也正如王羲之与众好友聚会于会稽郡城的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成《兰亭集》传颂千古。“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的传统美学往往被忽视,但生活美学亦是一种时间美学,一种对话美学。回到乡野之间,放空自己的心灵,重新找寻这份被忽视的美,也就真正的做到了道法自然,自由不受约束。


        (作者分别系IDS〈国际创意点石设计研究院〉美丽乡村文化研究院院长;巴黎特殊建筑学院硕士)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