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对话徐戎:乡村的觉醒、茶文化和乡村艺术化

        作者:汲平2017-06-09 22:59:20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1/18)徐戎题写“开化龙顶”

          (2/18)徐戎题写“芽茶始祖”

          (3/18)徐戎为美丽乡村题“万物生”

          (4/18)徐戎题写:元璋古树茶

          (5/18)徐戎题写:莲花

          (6/18)开化县原生态的马金溪

          (7/18)美丽茶园.

          (8/18)明处士茶园石碑.

          (9/18)山之尽头 世外桃源.

          (10/18)益龙芳茶文化园

          (11/18)益龙芳龙顶茶博园

          (12/18)马金溪畔的汉唐香府

          (13/18)美丽乡村精品村-茅岗村

          (14/18)深山村舍

          (15/18)溪水潺潺

          (16/18)相传朱元璋所植茶树

          (17/18)一处即将规划的“空心村”

          (18/18)益龙芳一处老茶园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艺术家:徐戎 

        中国美术家网总编:汲平

        记者:徐戎老师,你作为一个文化人、著名艺术家、书画家,您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经济文化研究院的高级顾问,您也会有些不同与人的一些研究和想法。听说您近段时间利用休假到浙江的乡村去走了走。英国有句谚语:“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您去了不少乡下进行调研,您认为中国的乡村和欧洲的乡村有何不同?还有哪些差距?

        徐戎:我这次利用休假到了浙江的美丽乡村——钱江源国家公园开化县去走了走,开化是著名茶品牌龙顶之乡,当然到了百年老字号“益龙芳”的一处茶园和建设中的龙顶茶文化园去参观,还去了马金溪畔的一处香文化的体验区品香品茶,到了中村乡的美丽乡村的示范村、精品村茅岗,还有一个畲族村树范村。

        尤其难忘的是虽然下着雨,深一脚浅一脚,还走到一处深山里早已搬空的“空心村”, 人们总以为这样的“衰败乡村”,与摇摇欲坠的文明连在一起,其实我通过深入通过走访,实地查看,目的是挖掘和发现乡村的真实内核。我则看到的是中国乡村自生向上的一个缝合力量。如这个空心村,28幢老宅,已有诸多家机构来探访考察,至今已达成合作意向,以后建成的是一个乡村的综合体,绝不是单独的简单的民宿概念。

        所以,笃定静待,不慌不忙,破茧重生,不再沉沦,我用了这四词,这就是现阶段乡村的觉醒。而村庄觉醒者,他们是有主体性、有反思力的农民,从尘埃中开拓绿色;还有乡村旅游的推动者和投入者;及热爱乡村的各类艺术家、设计师。乡村的建设开发不能太急,要静待,如操之过急,一是资源浪费,二是品味过低,造成不可持续。不到时候,宁愿置放。自然就是美、荒芜就是美。

        以前,随着“返乡日记”的增多,大家都多沉浸于乡村温柔的痛楚中——破败、失序、混沌,而见诸媒体报道中的乡村图景更是只见衰落、未见觉醒的“想象共同体”。人们常怀抱“脚踩泥巴走基层”的道德优越感,骨子里是怜悯与居高临下,却往往低估了农民从疤痕中破土的重构力量。

        在这次开化的乡村,我一点也没有看到一个衰败的乡村,而是看到一个美丽、正在重构宁静而欣欣向荣的一个多元化的田园共同体,一个全县域概念的国家公园。

        中国的乡村正在觉醒,已在觉醒。

        环境和硬件的打造,提升文化内涵和设计格调品味,仍然是现阶段的重点。但我想,今之后我们更该从治理方面多进行思考,针对出现的问题,乡村基层组织如何功能补位?如何让缝合力超越分裂?如何激活村庄互助秩序,从而挖掘出内生力?怎样参与建构和维护乡村的公共利益,通过协商沟通,张罗公共事务,努力将村社凝聚成一个守望相助的血缘情亲共同体。这样的美丽乡村才能走向延续,走向团结,从而走向可持续性和谐发展之路

        《中国在梁庄》作者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

        遗憾的是,这次本还安排去常山和江西玉山走走,因为身体欠佳提早赶回了。

        记者:真是很遗憾,本您还可以多看几个地方进行比较。从您的论述中,我也看到了乡村觉醒的希望。您刚才说了这次特地对开化龙顶茶比较感兴趣,到了百年老字号“益龙芳”龙顶茶文化园调研,您每次去乡村几乎都要提到茶,是否您对茶只是兴趣所至,还是另有原因?

        徐戎: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浙江是绿茶之乡,习大大说,世界茶乡看浙江。浙江也是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世界绿茶90%由中国生产提供,中国出口绿茶近一半来自浙江。茶叶是浙江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是我一直来关注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我爱好品茶,从绿茶到红茶到各类老茶,都有兴趣之处,所以我到一处乡村都关心地方茶。

        浙江真正意义上的集当地政府之力打造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当然第一是龙井,第二是安吉白茶,第三就是开化龙顶。开化龙顶是集全县之力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绿茶品牌价值达20.6亿。我到过浙西南一县,茶园面积可能是浙江最大的,但全县没有一个公用品牌,各自为政,当然形成不了品牌效应。浙江许多县都是这样,最后连自己的老牌子也不用了,最后挂浙江龙井了事。开化龙顶一直坚持自己的区域品牌,坚毅前行,义无返顾。龙顶的成功 ,是浙江茶业的一面镜子。

        “益龙芳”是龙顶茶的百年老字号,是龙顶茶的一面旗帜。庐主多次探访过的其一处茶园,去年挖掘出“明处士茶园“石碑,可证明这片茶园的开园可前移至万历初乃至越过隆庆而始于明嘉靖,成为开化芽茶更早的源头。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从此天下可以散茶进贡。此举使茶叶摆脱了繁琐且不够科学的团茶制作工艺,饮用时也不用碾茶炙茶了,故而真是意义上的单芽绿茶也只有自明朝起方能问世。说芽茶始祖也名副其实。

        关于龙顶茶,还有许多故事,如大龙山的传说,还有朱元璋的传说。据记载朱元璋在古田山亲自所植过茶树,所考证古田山确有朱元璋屯兵遗址。一位县领导曾长期于古田山保护区工作,并首先发现了此棵古茶树,堪称当地茶树王。明代起就是贡品,当然当时不叫“龙顶”。

        龙顶茶文化园的打造,就是如何展示挖掘当地茶文化、开发推广产品及衍生品,体验恢复古法制造,把茶文化内容融入到乡村整体旅游当中去,对地方上来说,意义巨大。“益龙芳”一直走在前头,具有前瞻性眼光,是值得称赞的。我还建议“益龙芳”的余总,打造一场具地方特色的茶禅文化的演艺来吸引游人的观看。当然,历史上曾名噪一时的开化青瓷、玳瑁石砚等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挖掘恢复,也增加了当地的文化旅游的含金量。

        记者:徐戎老师确实对龙顶茶很了解。现在对“艺术下乡”这个词很时髦,同时,中国的乡村发展正在遇到一个新挑战,上面您也说过不少乡村“空心化”等问题成为普遍现象。农村亟待注入新的力量,形成“反磁力”,吸引农村青年及都市人群向乡村回流。此时探讨“艺术下乡”在我国的发展也变得非常重要。徐戎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家,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徐戎:在中国历史上,艺术家们一直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归隐”一直是中国的文人墨客心中抹不去的精神诉求。为此,他们创作出大量反映乡村意境的诗歌、绘画。可以说,乡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孕育土壤,没有乡村就没有中国的文化根源。

        近年来,对我们来说是“艺术下乡”,对欧洲来说,是“艺术驻地计划”。 “艺术驻地计划”作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工作方法越来越多的在国内艺术圈内被谈及并且实践。艺术家们得到机构的资助,来到一个陌生的地域驻留一段时间,短则一周,长则一月,然后根据这段时间的感受,用当地的元素或材料来创作作品。它与乡村艺术化有区别又有融合点。

        乡村艺术化则是指,乡村因为发展的需要,主动吸引艺术家前来或自发进行乡村的美化和改造。虽然这一举措目前在国内还并不多见。但是在乡村基础较好、艺术普及性强的国外和台湾地区,使用艺术的手段提升乡村的魅力和产业的价值,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乡村艺术化的主体是乡村,是在农村发展的需要下,乡村以艺术为手段吸引城市人群的主动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村一品”运动的延续。

        所谓“一村一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由于当时的日本农村“空心化”形势严峻、石油危机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引发了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日本一个最贫困的大分县大分村首先提出了以增收为目的的农业革命。在它的带动下,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运动的关键人物平松守彦提出了“磁场理论”:要把农村建设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而为了形成强磁场,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到如今,“一村一品”已经不仅局限于农产品,而是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风景、一项旅游。

        “艺术下乡”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可称为“暂居型”,以在乡村办艺术展为代表,是艺术在乡村的短时间呈现,对乡村的改变也有限;

        第二种可称为“居留型”,即在乡村开办相对永久性的美术馆、画廊等,使艺术植根于乡村,持续地对乡村产生影响;

        第三种可称为“共振型”,即不仅是外来的艺术家,本地居民也逐渐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主动改变乡村的风貌,形成产业链条的提升。第三种模式,是最为理想的一种“艺术下乡”的模式,也能够从根本上形成乡村的“磁极”。

        目前在欧洲,据说有70%的艺术家是主要依靠驻留计划来创作甚至生活的。当然我们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艺术下乡”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但一定有个磨合过程,如果当驻留成为一种“主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时候,艺术家的创作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他们所做的一切,与当地真实相关吗?当地人看得懂或者愿意去看这些作品吗?这些作品真正触动了或者能改变什么吗?

        将来的乡村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乡村,它会给你点素色看看,也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期待掌声响起来。

        附: 徐戎,原姓夏,号静隐庐主,著名文化人,艺术家、书画鉴藏家,浙江省美丽乡村经济文化研究院文化顾问,“我们读诗”大型公益活动发起人和四字的书写者,也是著名龙井茶品牌“无双”和“无味”的书写者。编辑出版《孤独与挑战》并撰写前言,著有《云起时》、《静隐臻观》等6种。多年来好茶道修持,喜藏茶,于山中创办“静隐庐”工作室。平素居山林,喜静坐。积极倡导“过清贫日子,重塑人格尊严”、“依止于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并积极提倡“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法顶禅师语)”。

        1998年5月,《徐戎个人书法展》在千岛湖举行,捐助希望工程3万元。周克玉、邵华泽、启功、梁平波、斯大孝、杨彬、孔祥有、毛昭晰、潘公凯、王伯敏、陈传席、吴山明、朱关田、郭仲选、姜东舒等出席或题词祝贺。时任中国美院院长潘公凯亲自题写展标。

        其书法作品极富禅意,格高骨清,意境高远,真气弥布,风格独现。所作山水、花鸟,自成天真,格调高古。受到启功、毛昭晰、王伯敏、陈传席教授等的赞誉。多次举行个人书画展览,曾于2015年4月举行了《徐戎茶语系列作品展》。

        2014年6月,徐戎与王冬龄、鲍贤伦3人先后被当前最权威的 “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为“AAC艺术中国(2014)月度观察报告之艺术家(书法类)”。自1999年始,徐戎作品被做外交礼品赠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州政府,英国议会、奥地利、瑞士、澳大利亚议会、巴黎议政厅、德国议员等收藏。2015年6月,徐戎作品被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收藏。

        2017年 5月18日,由农业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代表浙江省、杭州市的首场品牌推介会上,徐戎现场书写“六茶共舞”“西湖双绝”,作为对代表杭州这两大名牌的赞誉和向全世界的推介,也是本届博览会上徐戎作为我国著名艺术家的茶与书法结合的唯一书写者。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656(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