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杨晓阳:画院应找准定位、办出特色

        作者:杨晓阳2017-04-05 09:08: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画院制度的沿革

        中国的画院制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至少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画院体制,二是院体画。从这两者出发,自汉代开始就有宫廷绘画和宫廷画家出现,由此延续了数千年。汉代毛延寿画昭君像的故事,可看成是宫廷画家最早的文字记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与中国的画院制度和院体画传统有直接关系。它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还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社会、艺术的一种本质需要。因此,随后有了明确的画院设置,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世界范围内,较早设有宫廷画院的实例很多,如现在的法兰西艺术院、英国皇家画院、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以及德国美术家协会等众多类似于画院的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因此,画院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世界艺术史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中国的画院系统,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浩如烟海的传世之作。在当时,不但传达政府的领导意图,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同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现实生活。在艺术上,也因此逐渐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绘画,大量的好作品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自成体系的瑰宝。历史上众多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王羲之的《兰亭序》、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都是宫廷绘画的经典代表。

        据史料记载,清代的圆明园如意馆就是当时的皇家画院所在。那里不但聚集了中国当时的优秀画家,还有不少外籍画家,郎世宁就是其中的代表。据故宫资料显示,清代画院有存量巨大的创作成果,其中包括有关康熙、乾隆的宫廷生活和全国巡视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这些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在归纳、总结宫廷绘画的艺术和技艺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历史的需要,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相继成立了北京画院、上海画院、江苏画院和广东画院。改革开放以后,又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和各省市画院,这都是经济发展后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这些画院成立后,抢救了老一辈名家大家的作品,创作了大量继承传统、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成为那个时代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画研究院到中国国家画院,以及各省市画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画院立足于所处的地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向生活,完成了大量的政府任务,还在接续美术学院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推出了大量的人才,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其中不乏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的探索实践

        在此期间,对于画院体制的讨论此起彼伏。画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存在的问题经受过几轮的大讨论,为画院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近15年来,对新时期画院的定位、任务、工作范围、用人机制、规模、操作办法以及目标设置都更加明确。在管理方面,各画院经过实践也逐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办法提供的经验各有所长,既有解决共同问题的,也有面对不同困难的;既有共同的经验,也有不同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院体系。可以说,中国的画院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初步体系化。在最新下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再次强调文化精品创作的生产,其中特别指出“实施全国美术馆和画院专业建设的提升计划”,这说明画院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中,再次为画院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国家画院经过近几年的重新调整和组建,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办院思路和组织机构。如层次定位是制定规则、确立标准,引领和导向中国美术的发展,对美术的各个专业全领域全覆盖,通过创作、研究、教学、收藏、交流等职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中国文艺有“高原”缺“高峰”,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国家画院近几年积极思考,寻求解决之道。通过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院形成了致力于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浮躁现象进行治理,狠抓政治和艺术导向的方略。尤其是坚定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树立“画院”是国家公器的概念。既然是代表国家美术的专业队,那么,专业队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同样重要,画家的公益形象和学术形象也同样重要。要加强全体画家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善于研究深层的问题并且从不同的切入点解决这些问题,才有望从“高原”走向“高峰”。国家画院不仅树立了“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的观念,还不断加强理论建设,探索艺术的中国精神,倡导“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提倡“器道并重、一人一品”,推行“形、神、道、教、无”的中国标准。通过理论先行,推动中国艺术发展从“高原”到“高峰”的积极实践。

        保持各自特色

        不必一种模式

        新中国美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自由状态,到后来逐渐形成了画院、美术学院、美协、民间艺术团体以及体制外的艺术群体共同发展的中国美术新格局。

        其中,画院以创作研究为中心,兼顾高端创作人才的培养;美院以教学为中心,兼顾创作和研究;美协全面地组织各种形式、类型的美术活动和展览,推出人才;民间艺术是丰厚的民族艺术的土壤和根系,延续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体制外的艺术群体,创造了活跃的、不断发生的新型美术现象,有很多方面可以借鉴。

        保持各自的鲜明特色是当代画院的立院之本,不必互相攀比,不必一刀切,不能办成一个模式,更无须全部大而全。中国国家画院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聚集了全国各个美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代表国家级水平。各地的画院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应该发挥各自所长。各种不同地域的艺术各有其特点,应该互相借鉴。只有每个画院找准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定位,中国美术才能找准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画院是中国美术的专业队,应当承担起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发展当下美术创作的责任。既要努力在艺术本体建设上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进步,将画院办成时代需要、人民需要的画院。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同时,中国美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组织形式、实施方式、理论解释、沟通方式、长期或短期的计划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发展和推广中国美术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恢复画院系统内的展览平台非常重要,有利于各个画院间加强交流、定期展览,共同研究问题。在这样一个平台,也能够更好地展示各个画院的特色,把中国美术事业推向新阶段。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