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上海一近现代建筑入选中国十佳文物建筑

        作者:未知2014-11-11 09:27:28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一近现代建筑入选中国十佳文物建筑

          首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近日揭晓,上海市北京东路2号成为“十佳”中唯一的近现代项目。何以胜出?项目负责人之一邹勋将原因归结为“修旧如故,不给‘老人’涂脂抹粉”。

          北京东路2号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与北京东路路口,占地面积1951平方米。它始建于1922年,呈现英国新古典主义,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路2号曾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办公室、德国大使馆、美国领事馆、上海广播大楼,现为上海清算所。2012年5月,著名建筑师唐玉恩领衔启动修缮,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院主持,前后历时近400天,至去年夏天才完工。

          北京东路2号外立面由水刷石构成。作为水泥传入中国后诞生的传统工艺,水刷石英文译名“shanghai plaster”与上海息息相关,远看像石头,实则造价和施工难度比石头高得多。北京东路2号水刷石外立面历经近百年修补,斑驳如“贴膏药”。但此次修缮,建筑师并没有把各时期“膏药”全部铲除,而是将不同时期的修复痕迹分区,先进行小样制作,再采用不同色差的水刷石配比修复。邹勋表示,“仿制1922年水刷石,并非难事,但会抹去历史信息。我们在用高压水枪清洗外立面后,分区修复,远观建筑色彩整体统一,近观保留不同细节,修整后的外立面依旧斑驳。”

          修旧如故,“故”的时间点大有讲究。从旧上海到新中国,众多业主对北京东路2号进行过改造翻新。哪些算“故”保留,什么算“新”拆除,由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全上海文物、建筑权威专家,依据科学、历史、艺术价值集体评议。邹勋表示,“每段历史都能在大楼里找到痕迹。”上世纪50年代,大楼面对外滩的主入口门斗被封堵,本次修缮拆除封堵,展现古典建筑多层次空间主入口的特色。上世纪80年代,大楼西侧加建两层,那个年代独有的金属片木条栏杆、水磨石楼梯地板沉淀三十年后,成为大楼特色,予以保留。

          “十佳”中九个是古代建筑,修缮侧重延年益寿,近代建筑却不是放进博物馆的标本,它还得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神奇的化学植筋、碳纤维加固等高科技材料为北京东路2号注入活力。施工中不断出现的“意外”让施工团队时刻准备“从头来过”。工人拆除石膏板吊顶,发现原平顶内部简洁规整的石膏线条保存完好,立即调整管线走向,将原有天花板风貌完整展示出来。拆除主楼梯木饰面墙裙,藏于背后的九十年前英国生产的釉面砖意外出现。修缮方案为之一变——取消木饰面墙裙,最大限度利用完好的老旧釉面砖。大楼底层陈列室和6层内天井极具特色的铅条花彩色玻璃窗,跑遍全国才找到配件生产商,“一个窗上的五金把手,看上去是旧的,可能刚刚才运到。”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