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北朝书风之流变

        作者:朱中原2023-02-06 08:04: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地域来说,北朝书法基本囊括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今河北、京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辽宁等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提到一个“六朝书法”的概念,但康氏所说的“六朝”,主要是指北方六朝,也即曹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北方六朝亦是碑派书法重镇,而其中的北朝又是重中之重。

        北朝书法在汉分(汉隶的别名)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化、规矩化,是基于汉分笔法的变异,仍然是一座艺术的高峰。从时代来看,西晋《刘韬墓志》,笔画追求装饰性,字形、结体追求严整、整饬、匀称,每一个笔画头尾都有颇具修饰性的翘角,这种翘角和汉代隶书相比极度夸张化。西晋碑刻书法的风格是从三国分书而来,三国又是从汉碑而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国两晋八分书风格,整个西晋王朝基本都是这种风格。但这只是就一般而论。在西晋中原王朝统治区域外的代北地区,则未必如此。笔者最近留意到一件名为《拓跋猗卢残石》的碑刻拓片,此碑非常奇特,是与北魏穆帝拓跋猗卢有关的一个碑刻。此碑的年代是在西晋末年,但书风与西晋中原王朝典型的八分书相差甚远,浑朴雄健、隶楷兼备、长撇大捺、恣肆开张,没有一般西晋分书的那种波蹀和装饰性笔画,其艺术性非西晋官方通行的分书体所能望其项背。可以想见,即使是在同一时代,在主流书风之外,仍然会有各种书法面貌的异军突起。

        书法到了东晋以后,追求的是妍媚之风。我们以往看到更多的是东晋的法帖,王羲之以及东晋其他书家的法帖,但是很少看到东晋的碑刻。《郄睿墓识》就是东晋的碑刻,郄睿是王羲之妻子,不过这个碑是隋朝立的,并不是东晋的,但它还是延续了东晋的书风,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还加了一点篆书的用笔,属于隶楷书,它的字形跟西晋的碑刻书法相比,少了诸多蚕头燕尾和翘角,装饰性笔画也减少,字形趋于平直化,隶书成分减少,楷书成分增加,但是基本上属于方笔和方形结字。那时的隶书字形还处于剧烈的变化状态之中,如东晋的《王兴之墓志》《谢鲲墓志》《曹夫人碑》等也是如此。东晋碑刻书风,与西晋北方书风基本一脉相承,它是西晋书风的延续和变异,此与东晋南朝手札书风大相径庭。

        与东晋并立的北方政权也即北朝,是中国民族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北方政权由少数民族构成,更替频繁,但并不影响书法的发展。譬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虽然政权短祚,更替频繁,但书法艺术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北凉体”。“北凉体”是由隶书向楷书的转变,每一笔中都有隶书的波碟笔,每一字都突出主笔,保留较多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起笔尖而细,收笔粗而重,笔法完备,形态优美,飘逸潇洒。“北凉体”是北凉王国在大兴佛教过程中形成的书体,主要出现在与佛教有关的写经、石塔、造寺碑上,与北魏“平城体”、洛阳“龙门体”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魏书法自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始。大同的北魏书法碑刻颇具特色,它形成了北魏书法史上著名的“平城体”。与洛阳“龙门体”相比,“平城体”书风更加自由、烂漫,字形奇特,隶楷兼备,还相当程度保留了隶书结体。“平城体”书风并不仅限于平城,而是包括山西、河北、山东等北魏政权所及之区域,其书风奇肆古拙,是一种由隶书体向楷书体转变的过渡性书体。从地域性来讲,它受“北凉体”影响,所以也是隶书和楷书杂糅的一种书法风格。从政权存在的时间来看,北魏政权和北凉政权起始时间基本接近,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北,按理说互不影响,但事实是北魏政权西进灭了北凉,而北魏是一个在文化上很开放的政权,所以在征伐北凉时,自然也对北凉书风有所吸收。“平城体”书法属于隶、楷书的结合,字形变化不拘,虽然也以方笔为主,但是很多笔画也具有圆笔特征,甚至还带有篆书笔意。《皇帝东巡之碑》为其典型,此碑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的河北易县,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焘巡访泰山,返回平城时路过河北易县骑射的重要记述,它在书法史尤其在碑刻书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代表性文本。

        北朝书法进入北魏以后,几乎成了方笔的一统天下。所以北魏真书碑刻,基本特点就是方笔,但又各具面貌。《吊比干文》每一笔画都斩钉截铁,刀刻意味明显,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其横画是隶书的斜向用笔,呈锐角形,而其撇、竖、点又是楷书的用笔,每一个点基本都呈三角形状,字形结体极尽变化。其他如北魏之《嵩高灵庙碑》《鞠彦云志》《惠感造像》《郑长猷》《魏灵藏造像》,皆在隶、楷之间,与汉碑之《是吾》《三公山》《尊楗阁》《永光阁道刻石》在篆、隶之间者正同。北魏墓志(含东魏、西魏、北周)是北朝书法的一个大宗,尤以洛阳“龙门体”最具代表性。以时间及政权而论,北魏书法大致可分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平城时期碑刻,多以奇崛古茂为特质,字形介于隶、楷之间,书风古质硬朗,受“北凉体”书风影响,以《司马金龙夫妻墓志》等为代表。第二时期为“龙门体”墓志,出于洛阳北邙山,此一时期出土墓志数量最多,规模最宏大,书风最整齐划一,多带有南方钟王妍媚书风特质。第三时期为东魏、西魏及北周墓志(此三个政权皆为北魏政权之延续及裂变,书法史上可笼统归为北魏书法),此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其书风兼有北魏特征,又下接北齐及隋代书风,书风特点是虚和冲淡、圆润流畅,呈现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兼有篆、隶、楷三体笔意,其笔法最为复杂,但为今人关注极少。

        如果说“北凉体”书风是在隶书和分书中掺入了楷书用笔,北魏的“平城体”和洛阳的“龙门体”书风是隶、楷参半,那么东魏和北齐之间的墓志书风,则是在楷书中加入篆、隶笔意,可以说无笔不楷,又无笔不篆。这是属于东魏和北齐过渡政权之间的书体,政权过渡期间的书体和书风也是呈过渡形态的。北齐是北朝中最为短暂的一个王朝,但其艺术又是北朝中最为烂漫奇特的。北齐碑刻书法是典型的复古书风,追求一种拙趣,但它又不似北魏造像书法那种拙,而是拙中有巧,古质中求韵致,其笔画肥美,如果说北魏造像书法以瘦劲为美,那么北齐书法则多以丰润为美,它是方与圆的极致。北齐佛教造像题记呈现的是皇家气象,结体雍容,书风典雅,气势宏阔,温润肥厚,其用笔和颜体略有接近,但又比颜体更飘逸萧散,它的形态既严谨又自由,用笔方圆兼备,和北魏造像题记的民间性拉开了很大距离,北齐摩崖刻经刻的实际上比写的还要好。好的碑刻作品大多是在毛笔书丹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所以碑刻书法往往也暗含有毛笔的圆润,熟谙书法的工匠在镌刻时,往往会注意到这一点,可以说,工匠书法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北朝的工匠书法。

        总体而言,北朝书法是处于政权频繁、胡汉杂糅时期的一种艺术形态,它的书法形态和书法风格也呈现过渡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处于由汉代的分(隶)书体向六朝的真书体再向隋唐的楷书体演变的一个过渡期,其所呈现的面貌为篆、隶、楷三体杂糅,书体介于汉分和隋唐楷书之间,书风面貌奇特而驳杂,笔法完备,形态变化多端,尚未形成一种统一性、固定化、模式化、标准化的范式,也可以说是一种颇具艺术美学价值的真书体。

        (作者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9(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