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一枝一叶总关情——曾孝濂的生物画世界

        作者:开竟凌2022-04-10 07:51: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蓝孔雀 曾孝濂

          (2/2)长叶绿绒蒿 曾孝濂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日前,“画与相”曾孝濂个展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展出了艺术家的30余幅花鸟画。曾孝濂是我国植物科学画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师、工程师,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他毕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恪守严谨的科学精神,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用精湛的绘画技法勾勒花鸟草木,讴歌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

        生物画作为一种自然题材的绘画,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这种画既要描绘自然之美,又讲究写实、严谨,突出描绘对象的识别特征,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曾孝濂的作品严谨到连最小的细节都和实物一致,叶脉走向、绒毛数量等都有讲究。一幅画囊括了几十张照片包含的信息量,除了根、枝、花、果外,连分类学家最看重的叶片正、反、侧面的形态也会呈现其中。

        曾孝濂认为,植物科学画就是要画植物的外形,还要画它的解剖、画它的器官构造,要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具备识别物种的功能和科学理念。

        曾孝濂总结生物绘画的特点,第一是以生物物种的本身,或生物物种之间,或生物物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主题,即与生物物种相关。第二,从绘画手法上看,生物绘画必须使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准确地描绘这个物种的分类特征、形态特征,就是这个绘画既有鉴别这种物种的功能,也有单独的审美价值。第三,这种绘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支撑,比方说画植物,在动手画这个植物之前,必须先去了解这个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这个植物和它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果特征或者关系没有把握住,画错了,或者是画得不清楚,哪怕素描关系再好、色彩关系再好,也是一个失败的作品。第四,生物绘画没有门派之分,凡是写实主义手法,无论古今中外,都可以拿来使用和借鉴。而他认为生物绘画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绝对不是冷漠再现,而是要热情地讴歌——“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画得像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反映这个物种的勃勃生机,这是衡量画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表示。

        曾孝濂1939年出生于云南威信,自幼喜欢绘画。曾孝濂回忆,他1958年中学毕业,1959年进入昆明植物所半工半读。当时《中国植物志》编纂工作启动,需要很多插画师,他便被分配到植物分类室,自此开始,直到退休。

        从1959年立项到2004年10月《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完成,曾孝濂和全国300多位植物分类学家,以及当时能够参与绘画工作的164位插图师一起,一共用了45年的时间,编纂出一套皇皇巨著——《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6册,超过5000万字。曾孝濂先后为包括《中国植物志》在内的科研著作创作过2000多幅栩栩如生的植物科学画。

        这些创作离不开大量的写生,跑野外是非常艰苦的工作。曾孝濂回忆,当时他们把蚂蚁、蚂蟥、马蜂、马鹿称为“马家四兄弟”,自己最“惨”的一次是一天被蚂蟥咬了42口。但他却说,感觉每天都在兴奋当中度过,感受到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那段经历对他的生物知识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云南的热带雨林多层次、多种类,有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群落。它们互相竞争,也互相依存,经过漫长岁月的磨合,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犹如一个交响乐队,各自演奏不同的音符,合成一场气势恢宏的天籁之声。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清高的旁观者,他们也是其中的一员。当你置身其间,会将所有纠结和烦恼都置之度外。

        “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它是种子植物的生存意识最狂热、最绚丽、最奇妙的表现形态。这种生命意识超出人的想象,越了解就越感到大自然的不可思议,我只想尽自己的能力把这种对生命的渴求表现出来。花不是为人开的,但人却从花这里得到爱和美的启迪。”曾孝濂说。

        《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完成之后,绘画组也便解体了。当时生物绘画进入低谷,很多从事生物绘画的老前辈都不再创作。生物绘画向何处去?曾孝濂认为,生物绘画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应当走出标本馆、走出科研院所,到大自然中去。

        1997年,曾孝濂退休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创作了《云南花鸟》。他将家乡的花鸟都画了下来,其中《云南花》用了两三年,《云南鸟》则创作了五六年。1992年和1998年,他在香港举办两次个人美术作品展,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百鸟图”个展。退休后,他先后出版了12本个人绘画集。2017年,在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曾孝濂专门为大会创作了10幅作品,受到欢迎。2021年12月,在昆明1999年世博园旧址,曾孝濂美术馆开馆。

        即使是因病手术之后,曾孝濂也仍然坚持每天至少画8个小时。有时候,从早上4点开始构思,八九点开始画,一直画到晚上11点。有时候,和老伴散步时,一根果枝掉在他面前,他动容于果枝干枯后铮铮铁骨的形态,认为这是果枝想让自己画它。“我画植物画了60多年。我觉得我还没画够。”他说,自己这一生很单调,但是又很丰富,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了“择一事,终一生”。

        在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画家加入生物画的队伍,还有很多大学已经着手开设专业的植物科学画课程。对此,曾孝濂感到非常欣慰。“我们这一代人的未竟之志希望年轻人来完成。有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其中很多人已经显示出非凡的才华,我相信下一代肯定比我们画得更好,也比我们进步得更快。”他说。

        曾孝濂的绘画人生正如他的文字所概括的:“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途。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头。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以勤补拙,练就不法之法。随遇而安,尽力而为,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5(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6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