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山东 摄影 艺术 美术 艺术家 山东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侯贺良:用影像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作者:常秀芹2022-04-06 08:00: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光棍村”的婚礼(1982年,山东日照) 侯贺良 摄

          (2/2)黄河入海口湿地(2014年,山东东营) 侯贺良 摄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侯贺良先生是我的恩师。作为著名摄影家,他扎根本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山东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历史见证者和影像记录者。他毕生追求艺术创新,从1982年开始,他凭借过人的勤奋与胆识,克服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生命的危险,数次飞越齐鲁大地,航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全貌。在无人机缺位的年代,从巍峨的泰山之巅到浩荡的黄河之滨,从缥缈的蓬莱阁到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古城曲阜到港城青岛,齐鲁大地处处都留下了他飞越的身影。他以独特的视角,开创了国内对一个省进行全面航空摄影报道的先河。他数十年如一日,拍大江大河、名家名士,更拍日月山川、市井百姓。他的作品总能呈现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细腻独特,画面富有韵律和诗意。他总是热情洋溢地用镜头投入人群,浪漫地看着世界。他以深厚的专业素养、执着的敬业精神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两次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作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者和策划人,侯贺良先生策划编辑、拍摄与主编的各类图书、摄影画册达数百种之多,为山东故事乃至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样本;他拍摄的表现山东时代风貌的作品,曾经跟随山东经贸发展的路径,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他饱含对祖国大地的深情,淡泊名利、踏实创作,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并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侯贺良师承名家,薪火相传。他的根脉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孕育了他儒雅深沉的艺术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年来,他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陶冶影响了一批批后生学者。侯贺良1953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少年的他酷爱绘画、书法。1970年8月,17岁的他成为了济南一家机床厂的工人。由于具备书画方面的专长,他很快被调入工厂宣传科成为一名宣传干事。他热爱这份工作,也更加勤勉努力。他写标语、画海报,业余时间还为出版社做图书封面设计,每样都全情投入、尽善尽美。当时宣传科有台禄莱相机吸引了他,他认真钻研、反复实践,发现摄影比书法绘画更能敏锐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摄影就这样成为了他一辈子的事业,也成为他终身挚爱的艺术语言。

          1981年,侯贺良调入山东画报社任摄影记者,他对优质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理念愈发充满渴望。不久,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业。在北京求学深造期间,他得诸名家之真传,受教于汪流、刘国典、沙占祥、张益福、朱羽君、徐国兴等影视教育界的大家。当时,中国电影、中国摄影的重要奠基者吴印咸先生虽然没有系统为他授课,但也多次到学校做学术指导。吴印咸在延安时期为当时中共领导人拍摄过纪实摄影作品,著名作品《白求恩大夫》更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完美的艺术性与纪实性,深深吸引着侯贺良,他也因此与吴印咸成为了忘年之交。吴老在为侯贺良的专著《摄影的奥秘》作序中写道:“贺良又能拍又能写,业务上较全面……是一个在事业上不断进取的人。”在吴老92岁那年,还曾兴冲冲地跟他说:“贺良,我还有写10本书的计划!写摄影,写电影……”作为一代摄影宗师和电影教育家,吴印咸先生的勤勉自律和终身奉献的专业精神感染着他,也激励着他。

          侯贺良念念不忘前辈的教导,他一直都在发扬光大吴印咸先生的艺术精神和学术事业。他为吴印咸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文章饱含真情,感人至深。侯贺良也多次给我讲述吴印咸先生的故事,教导我要向吴老学习,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要有融合变通的艺术创新精神,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引领我们治学、为人,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前辈的艺术精神和学术精神就这样薪尽火传,代代相承。

          我有幸与侯贺良结缘时,还是山东卫视的一名编导、记者。彼时的他已经承担了繁重的领导职务,身兼艺术家和行政管理者双重角色。但他在艺术创作方面依然勤行敏思,走到哪里都肩挎相机,随时进入创作状态。他不拘一格进行艺术创作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对待每一个职位变动,他都怀着顺其自然的心态;而对于创作,他始终精益求精,满怀无尽的追求。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文化对外传播工作者,他的职责就是用影像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侯贺良的艺术之路,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并进,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的鲜明属性;二是永不止歇、毕生追求创新的胸怀和情怀。他的创作从内容题材上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领域,他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社会变迁以及市井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真诚地关注人,真实地表现人。在无数次的采访过程中,在工厂车间,在乡野农舍,在海港渔船,淳朴善良的山东百姓总能给他无尽的创作激情和精神抚慰,激发他俯下身、沉下心,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去观照现实生活。他镜头中的人总是充满温情和善意,他尊重人本体的价值,注重表现人的情感、人的温度。他赞美普通人的平凡、善良和伟大,他很多经典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20世纪的时代缩影。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进入快速发展期。侯贺良除了坚守纪实摄影创作之外,还在他就职的媒体策划开设了一系列反映各类人物故事的栏目,其中“名人近影”栏目为他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方新天地。起初他主要拍摄在天南地北的山东籍名人,如首批中科院院士、企业界精英、文艺界翘楚等,引发了广泛关注。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这个栏目逐渐打破了地域界限。尤其在北京读书学习期间,侯贺良先后采访了臧克家、季羡林、王朝闻、刘开渠、华君武、朱乃正……这些重量级的中国文化名人,他们的风采情感、个性气质,永远定格在了他的镜头中。他认为拍一位名人如同读一本名著,很多高山景行的人物,通过影像的媒介,成为他的忘年之交、良师益友。如今,当年镜头中的名人很多已经作古,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大家风范永远被安放在了历史的影像档案中,愈久愈显弥足珍贵。

          侯贺良在用影像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他在世界各地举办“孔子故里——中国山东”影像展,也用镜头记录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特征,通过媒体传播给观众,为观众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亲力亲为者。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胸怀、胆识和创意的融合。在侯贺良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正逢科技快速发展、摄影术更新换代最快的时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尝试航空摄影。他乘坐过各种飞行器,那时的航拍对人的勇气、意志和体力的挑战极大,每一次飞越都会令他无比动情,每次从空中看泰山、看黄河、看渤海,他都能感受到时代的伟大和人类创造的喜悦。他热爱生养他的故乡,愿意永远用镜头为齐鲁大地深情歌唱。近几年,侯贺良开始尝试无人机航拍,新技术为他的航拍之路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他计划沿着40年前的足迹,用无人机重新航拍齐鲁大地。

          疫情防控期间,侯贺良每天写书、选片、看电影,依然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仿佛为摄影而生,乐此不疲、无怨无悔。他为人率真又凛然傲骨,无论顺境逆境,他都泰然乐观、荣辱不惊。他把最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倾注给了生养他的这方热土,锲而不舍地用镜头表达他对齐鲁大地的热爱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扶持每一位积极向上的后生,对我们严慈相济、宽严相合,他坦诚率真的性格和品格、持之以恒的艺术求索,令每一位了解他的人肃然起敬。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电影艺术科创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2(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1(mb)